这几天,不少平面媒体都刊登了当地的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并请来名师点评。但满分作文却未必都得到舆论高度评价。 影响较大的例子是,上海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满分作文《他们》,被学者王晓渔撰文指责为脱离现实、回避问题、臆想连篇。王认为,写作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尚可理解,但这样一篇作文居然能够感动几乎所有的阅卷老师,就堪称怪事了。在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被指为抄袭之作。在其他一些省市,媒体公布的满分作文也引起了一些异议。 遗憾的是,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于咖啡中看见》,阅卷者都对舆论的质疑不管不顾,这实在很不负责。 对考生个人来说,高考作文有其私密性,但由于满分作文牵涉其他考生的利益,因此也有相当的公共性。尤其是当这些满分作文引来巨大争议之后,公众更需要阅卷者给出打满分的理由。要知道,高考不是普通的考试,高考阅卷也不是普通的阅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阅卷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权力。尤其是作文阅卷,并无标准答案,评分基本上靠阅卷者的个人经验判定,弹性较大,也容易引发争议,所以就更需要阅卷者站出来公开释疑,以让公众知晓满分或零分作文的评判标准。 既是权力,就有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高考语文阅卷者来说,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权力交到了他们手中,他们就应承担解释这种权力已被合理运用的义务。但我们知道,在历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中,阅卷者的权力得到了充分保障,但其解释权力合理性的义务却长期被虚置,公众根本无法知晓评分理由、评分者的姓名之类信息。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好像阅卷只有权力没有义务似的。南京赵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