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王蒙说:“阅读仍然可以成为吸引异性的手段。”一向以文化“中流砥柱”形象出现的王蒙出此言,先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继而又让人喟然长叹。 图书交易博览会已经办了十八年,虽然规模越来越大,成交量越来越多,但人们对书籍的喜好已如明日黄花,风光不再。许多人已不读书,即使读书也是浅阅读,一目十行地读,那种读书破万卷,做学问般地阅读,已经难觅了。 在这种阅读萧条的情势下,王蒙以这种带点调侃,带点功利的说教,引导大家去阅读,让人感到一种悲怆和无奈。可以预料到的是,深阅读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即使真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在急功近利的年代里,要靠艰苦的阅读吸引“颜如玉”,性价比十分之低。远不如找一份好工作,赚取高工资的吸引力更大。 《中国青年报》曾在某高校作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网络环境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大学生本该平静的读书心态,许多大学生每天除上课外,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这个调查结果在上海一些高校得到了印证。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上海交大外面的报刊亭,一些时尚生活类读物卖得很好,而一些知识、思想类的杂志则无人问津。这些细微的变化,其实预示着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年轻的一代不再读那些大块头的书籍,也不会做深阅读,他们喜欢那种“快餐文学”,读起来轻松,读完了就扔的文字。相反,在大学周边的一些书店,教辅书、社交方面的书籍卖得非常火,一些书店索性不卖人文方面的书籍。书本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浓缩”,趣味越来越“戏说”;功利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 有什么社会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阅读取向? 为什么大学生不喜欢深阅读?不少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人文书籍的阅读帮不了自己,相反,那些“职业技能”书反而更有针对性。花几天时间看一本经典名著,还不如看一本《炒股票秘诀》实用得多。 曾几何时,阅读的确是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一个人爱读书,在学术上有研究,往往会有许多崇拜者,但时至今日,如果空有学术,而没有金钱,就会被人视为“死读书”。 没有阅读,就没有思想。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 如果大学生都不喜欢阅读了,那么大学和职业培训所也就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我们这些走上社会,为五斗米而折腰,忙得天昏地暗的俗人们,又哪有时间去深阅读? 有一个事实其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年轻的一代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而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在盛行,这样的结果最终是,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而一个缺失文化的民族,出不了文化名人、文化大家的民族,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解放日报 流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