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一公布,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名校状元争夺战”就要打响。这场战斗分外惹眼,硝烟四起。俯拾几个近年例子,可见一斑。 2004年6月,北大清华争抢江苏常州理科状元。同年7月,为抢到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都在他家“守”了4天;随后北大清华又瞄准江苏“高考文科状元”。2005年6月,山东高考文理状元浮出水面,受到清华北大争抢。2007年7月,清华北大争抢重庆文科状元,重庆文科状元曾表示将报北大,清华则掷出2万元奖学金请他报清华。今年,清华大学规定,各省高考状元或获得国际奥赛金银牌,并最终进入清华学习的学生,获得新生奖学金的额度将从去年的2万元提到4万元,同时还将获得今年新设的优秀新生海外研修奖学金。 《1999-2007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到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北大清华的状元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这两所高校作为中国顶尖大学,吸引高考状元多本是正常的。但是年年这样“点对点”地争抢,就有点不正常了。 一所高等学府,本应以自己的学术风气、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国际地位等等去吸引学子,而不是以“优惠政策”、“金砖银弹”去拉拢学子。这样做,不成做买卖了吗? 北大和清华的地位在中国是无人能及的(当然不是拿到国际上去)。但是一些人有个思维惯性,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之类,非得比出个高低上下的座次来才罢休。至于北大清华是不是这么想的,不能肯定。但是争抢高考状元的举动,却像这么回事,甚至有点两家“斗气”、比比谁执“中国学府牛耳”的嫌疑。 然而“比赛”有了变化,“新选手”来了。中国青年报报道,因香港高校逐步纳入内地统一招生计划,并以高额奖学金、与国际高度接轨的办学体制和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等为筹码,向北大、清华发起挑战。报道称,恢复高考以来,高校间“状元争夺”经历了“群雄逐鹿”、“北清时代”,现已进入“三国争霸”。 应该说,参与竞争方越多,竞争的公平性就越易得到保证。但是高等学府招录人才,绝不能等同于寻常的商业竞争。靠砸钱来比拼,甚至把争抢状元变成“形象工程”,那样的胸襟实在不敢恭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