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一名副教授自行设立“背书奖”,学生背出一本专业书,就能拿到1000元奖金。不过,一年多来,都没有学生能拿到这个奖。(《成都商报》6月15日)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能生巧实在堪称这个世上永远也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此看来,这位自身从“背书”中获益良多的大学教授,为学生设立奖金高达千元的“背书奖”,似乎也不无道理。至少,这位教授激励学子们发愤读书的出发点与良苦用心值得肯定。 不可否认,“背书”式学习当然不会毫无功效,即便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即便是效率十分低下,但背书的效果最终总会或多或少的得到呈现。经历过枯燥乏味的背书历程之后,无心的背书者也确实存在刹那间顿悟并脱胎换骨而成有心人的概率。 不过,若是倒退百年,回到私塾时代,这位教授的“背书式”教学法,或许会无可挑剔;即便放到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对于心智方面尚未成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并未完全养成的中小学生们,这“背书式”学习法,或许也算得上得体。然而,放诸新时代的大学校园中,依旧牢牢抱住“背书”这一教条不放,甚至煞有其事的设立出“背书奖”来,则多少显得太过落伍,至少也难逃不合时宜之嫌。 事实上,不同于古典名著和经典名篇,对于它们的研读确实可以更多的依赖于背诵。然而,大学专业课的修习尽管也离不开对于核心专业教材的熟读,以及对于一个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但真要领悟到一个专业的精髓,真要触摸到专业知识的宏大背景及其真谛所在,一层不变的举起中小学阶段用惯了的“背书”这一板斧,当然远远不够。既然是专业课程,当然会自成体系,其间更少不了繁杂的前后关联与缜密的逻辑演绎,如何用心去领悟,如何去融会贯通,全面系统的认知,无疑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一切显然不是依靠简单的“熟读专业书”,便能轻松“吟唱”的。 至于这位大学教授从“背书”中受益匪浅,其实也并不能得出“背书法”学专业课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教授所钟爱的“背书”,完全可能令大学生们无法忍受。而探索并寻求适合自己的,比“背书”更高效更得法的专业课学习方式,又何尝不是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由之路呢? 但愿大学教授鼓励“背书”的好心,以及为之而特设的“背书奖”,不要反而成了对于莘莘学子们的误导,更不要导演出“熟背专业书,不懂专业也乱吟”的闹剧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背书奖”至今名花无主,倒未必不是件幸事。(武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