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不用说全国卷的以汶川地震为材料作文,四川卷的“坚强”命题,即便是那些并非紧扣热点事件的题目,如上海卷的“他们”,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江西卷的“洞庭鼠害”等等,也都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与真实。 我曾经把历年来的高考作文分为四类,一是凌空蹈虚的政治口号,二是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三是抽象虚构的社会问题,四是矫揉造作的抒情倾向,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现实性。没有现实感就没有真问题,抒情是在作秀,议论是在诡辩,显得极其无聊。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有些仍然在延续流弊,但整体上已有大改观。 回避现实性恰好有它的现实基础,那就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家都在赞扬今年高考命题的主流性,比如地震面前人性的坚强、人情的温暖、领导的关怀、民族的团结。这些无疑是大多数人的亲身感受和所思所想,也是大多数考生所要交出的答卷。但是,也会有人在灾难中有了不同的经历和认识,有的可能比较负面,比如发现学校建筑倒塌太快;有的可能比较消极,觉得生命太脆弱。这些东西能不能写出来,写出来以后能拿多少分,显然是一个问题。 我有一位同事就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她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又聪明又勤奋,写作能力很强,但作文总是不能让老师满意。比如写植树节,他写领导不会种树,不如小朋友干得好。这可能符合发生的事实或孩子的想像,但是思想价值不主流,考试显然得不了高分。同事向我请教,我对孩子的诚实赞许有加,但说到考试,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位同事甚至想让孩子去参加作文训练班,在我看来那些收费昂贵的培训班真是“毁人不倦”,它们按照高考的要求,设计一些模型,灌输一些技巧,事实上是反对孩子说真话、写真情。 高考的要求是什么呢?有一篇广为传播的专家意见指出,高考作文的第一要旨是“论点要正确”,“一篇议论文有无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否提出对人生、对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的、带有创见性的观点,以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给人以有益的教益”,要“符合马列主义原则、观点”,“思想健康、态度积极”,“文章中的观点能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这很让人疑惑,高考作文到底是在考政治、哲学还是语文?就算是考政治和哲学,能不能给非主流的思想留一点空间? 虽然语言文字的本质就是思想和情怀,但是在语文考卷上,还是让它工具性一点更好。也就是说,作文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为此,应该尽量出一些中性的题目,既和现实相关,又没有观点限制。比如,地震材料可以给出客观事实和数据,而不必进行那么强烈的观点和情感引导。 这方面,可以借鉴托福或雅思考试。面对全世界的考生,它们几乎不可能把“观点正确”作为第一标准,只能老老实实地测试英语应用水平,而这才是语言文字考试的真正目的。(长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