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长期在职业院校工作的教师和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感觉,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更是让职教工作者感受到了动力和希望。 据报道,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尤其让人兴奋的是,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于2006年12月立项了28所建设院校,2007年又立项了42所建设院校,2008年还将立项30所左右建设院校。 在我国院校从办学数量到质量大发展的时候,笔者认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目前也依然值得高度关注:那就是多数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烙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必须率先冲破横亘在高职院校与赖以生存的社会之间的“建筑围墙”,更要冲出将高职院校局限在封闭区域的无形的“精神围墙”。努力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办学理念。 首先,培养过程的开放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保持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保持学校与企业的“水乳交融”关系。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吸纳企业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的技能与素质要求。 其次,师资队伍的开放性。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紧密度的标志之一。不仅要重视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还要注意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渐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 再次,资源设备的开放性。高职院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购买所设专业相关的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特别是诸如计算机、数控机床之类的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如此之快,待设备购买、安装、教师学会使用以后已经淘汰了,再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已经跟不上设备的更新速度了。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并不是只有学校围墙之内的资源和设备才能使用,校外的资源设备也可以想方设法地加以利用。比如,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措施,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又使学生体验了真实的工作情景,有利于他们今后由学生向真实的工作岗位更快、更好地过渡。 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职院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高职院校,应该把高职院校办进工厂、办进企业、办向社会,加强高职院校的开放性及其与社会的融合度。把视野局限于狭小的围墙之中,把目光局限于狭窄的学校内部的闭门造车、关门办学的高职教育道路是走不通的。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而且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多元性的、多变的社会需求,面向所服务的产业开放,面向所服务的社会开放。(刘兰明 作者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