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汶川映秀镇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有关方面将收集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筑的建筑资料,从而总结经验,为日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这些“重要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和机关等。温总理的这一表态,实际上以最为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拉开了中国政府反思汶川地震灾情以及筹划灾后重建工作的序幕。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不少网民就呼吁提取学校等建筑的材料,以作反思借鉴之用。虽然无法考证这样的声音是否引起了政府最高层面的关注与重视,但令人深感欣慰的是,总理和普通民众的心无疑是相通的,思考问题也有着同样的价值旨归,那就是,已经发生的灾难或许难以挽回,但决不能让同样的惨剧在未来上演。如果我们要在废墟重建美好的家园,就一定要让孩子们在最牢固的建筑里朗读和歌唱。 连日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让全体中国人寝食难安、泪流满面。在种种关于地震灾情的画面中,尤以学校校舍坍塌、幼小的孩子被压埋地下的场景最让人揪心疼痛。稚嫩的花朵在钢筋混凝土的风暴中凋零,谁能面对这样的景象而不黯然神伤?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就冒雨前往都江堰新建小学,现场考察和指导救援工作,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中的孩子时,流着热泪鼓励孩子“一定要挺住”。这次重访灾区,温家宝总理又专程看望那两名被救的孩子,他饱含深情地对其中的一个孩子说,“我总惦记着你。”这样的挚爱与关切,不仅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对儿童的真情流露,同时也反映出一国总理对地震灾区最无助的受害者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从这样一些细节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总理提出收集灾区学校等公共建筑的资料,到底有着怎样的深远用意。 在北川、汶川等重灾区,地震带来的建筑物毁坏是普遍性的,但在累累废墟中,也有少数建筑物仍然矗立着,比如广受关注的北川邓家刘汉希望小学,以及汶川银杏乡中心小学等。这两所学校分别有483名和268名学生,在地震中,刘汉小学的师生无一伤亡,银杏小学也只有3名学生遇难。同样是学校,同样是钢筋混凝土构筑起的教学楼,有的被地震夷为平地,有的却得以幸免,这其中或许存在偶然因素,但一定也有着必然的根由。收集那些震塌学校的建筑资料,将之与刘汉学校等做一个科学的比对,有助于整个社会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将来在灾区修建“震不垮的学校”,还能让人们从口号之外的层面去理解,到底什么才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重大自然灾害总是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痛,但一个懂得反思和领悟的民族,又往往可以从灾害中获得特殊的启示与力量。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中国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开放、团结、友爱、互助的局面,中国人民不仅没有在泪水中消沉和委靡,反而被激发出无限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多么宝贵、多么伟大的精神资源。在这种深情与激昂的气氛中,理性乃至冷峻的反思或许稍显突兀,但对于长远的灾后重建工作却又是必不可缺的,因为反思过去是建设未来的坚定基石。只有我们俯下身去,从废墟里检点过往的失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城市才能从废墟上生长出来,更美好、更红火的生活才能在悲伤的土壤里生根开花。(蔡方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