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清末中国少年留美秘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赴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
    
    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国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学业。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予中国"。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谢绝了美国友人的挽留,经过13个月多的海上颠簸,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容闳得到曾国藩的重用,他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朝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洋务运动的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少年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少年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少年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留美少年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
    1872年8月11日,这30名少年由容闳率领,从上海坐船赴美。这些在大轮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在这些少年之中,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住在美国人家里
    为显示大清威仪,少年们上岸时一身中式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特别是每人一条乌黑油亮的小辫子,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每到一处总是观者如云。
    刚登上新大陆的小留学生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住在美国友人家里,西洋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些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出于爱怜,经常一见面就抱起小留学生亲吻脸颊,这让这些初到异国的小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好些人吃不惯西餐,饿肚子在所难免。据说带队的清朝官员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孩子们偷吃光了。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少年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少年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之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初来美国时的生活困难已经不复存在,孩子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
    这些远离父母和国家的孩子们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还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到1880年,多数小留学生已经中学毕业,许多人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还有60多人正在读大学,詹天佑和欧阳庚已从耶鲁大学毕业。
    "美国化"严重,清政府将他们提前召回
    清政府中的一批人倡导办洋务,本身是希望在保持封建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垂死的清王朝,其思想精髓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遣少年赴美,是希望假外国人之手培养一批掌握西方科技知识,但骨子里满脑袋封建纲常礼教的卫道士。少年留美的结果却与这一初衷大相径庭。
    留美少年在美国的几年时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小孩子思想简单,非常容易"美国化"。到美几年之后,这些孩子们大多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少年索性把辫子剪掉,只在见清廷督导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当随行的清朝官员发现有的少年剪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由此对这批留美少年在政治上失去了信心。此外,还有一些少年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这更让清政府不能容忍。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少年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派遣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到任,就将少年们召来,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两名信奉基督教者,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子登还加重少年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和礼仪教育,使少年们非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少年如何"美国化",讲容闳如何放纵学生,如何目空一切等等。只凭一腔热血报国却对中国政治一无所知的容闳根本没有在意吴子登的这些行动,也不进行反驳。清廷上下对吴子登的一面之词信以为真,连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时任驻英、法公使)这样开明的官员都认为留美少年难以成材。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少年们全部撤回,迅速得到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少年分三批启程回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