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幅广西师大校领导全体出动,恭迎教育部评估专家组一位普通秘书的照片。确实如网友所说:“场面未免太隆重了,太轰动了”;换一种场合,大学校领导簇拥在一位秘书周围的场面是何其不可想象。但在专家组领导看来,这不仅没有什么不正常,而且是“广西师大重视迎评工作的一个表现”。或许这位领导参加过多次教学评估,不失为经验之谈吧。众所周知,“迎评”已经成为一场让各大高校战战兢兢的运动。即便如北大之流的“牛校”,面临五年一度的教学评估也一点“牛”不起来,各院系负责教学的行政乃至教师照样被弄得人仰马翻。准备过程在评估前一年就得开始,然后大会小会不断;评估到来前一段时间,更是紧锣密鼓、如临大敌,不得在账面上出现丝毫差错。其他不那么“牛”———也就是不得不把评估成绩更当回事的学校,当然就更不用说了;组织教师加班加点、弄虚作假、“整理”甚至“制造”卷面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了,在我打听过的高校中至今无一幸免。以一般标准来衡量,广西师大的接待规格可能还真没出格。 只要出成绩,花那么大力气也值得;教学评估的问题在于,折腾了大半年,除了给教育部领导的年终总结上增添一项“业绩”、给大学领导的工作汇报上增加一项“成绩”、让包括那位普通秘书在内的专家组成员享受大约一周的殷勤接待、让大学院系领导和行政人员忙着一堆和教学本身无关的事情、逼着教师浪费时间弄虚作假之外,似乎别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北大前年“迎评”,我自己就被教务人员“召”去若干次,对卷面不够清楚的地方签字,全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学生成绩没有任何影响。顾名思义,“教学评估”的正当目的无非在于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但是我却没有因为教学评估而在改进教学上多花一分钟,而且我相信自己并非“另类”,其他教师也不例外。至少对于教师来说,“迎评”即意味着浪费时间乃至贬损人格。试问如此“评估”的实际效果究竟是改善教学质量,还是扰乱教学秩序呢? 当然,也不要只怪教育部出此“妙招”,中国各级政府大大小小的“评估”、“评比”、“达标”、“检查”何其多也!方式和效果又何其相似,无非是把下面折腾得够呛,表面“政绩”一大堆,实际效果却一点没有。和名目繁多、劳民伤财的各类“评估”、“检查”相比,高校教学评估只不过是一个危害不那么大、资源浪费不那么多的例子而已。但是不论大小,我们还是要问一个为什么:既然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甚至劳民伤财的形式,全国人民为什么还要围着它们团团转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上级领导而非人民自己设计的。所有的“达标”、“评比”、“检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全部是上级设置的对下级的监督和检查。这些活动的初衷或许不错,但既然它们是上级决定和实施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机制保证它们对应该受益的人真正有用。譬如教学评估本来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得益的应该是学生和社会,但是教学评估体制却是教育部而不是学生设置的;事实上,除了五年一次出现在校园的巨幅“迎评”标语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恐怕压根不知道有这么回事。教学评估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估,而是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因而学生实际上没有受益也就十分自然了。 这样,教学评估也就成为最典型的“政绩工程”。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政绩工程”在机理上如出一辙,都是自上而下集权体制的自然产物,因而最后都“异化”为上级利用权力为自己设置的寻租机会。由于官员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教育部只对国务院而不是高校负责,高校只对教育部而不是学生负责,教学评估当然不可能真正让学生受益,大小“政绩工程”也不可能产生真正让人民受益的政绩。 政治学的常识是,权力格局决定了利益格局。要让老百姓受益,那么“评估”、“检查”的决定权必须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换一种思路,颠倒权力和责任的方向,让官员对下面的老百姓负责,让人民自己决定政府该做哪些事情,那么效果也将正好相反,因为任何理性的人是不会对不起自己的。只有让学生来决定教学评估,教师才有动力改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当然,那样就不会发生老师被迫在学生试卷上造假这类听上去荒诞离奇的故事,各大高校也绝不会那么紧张了。“教学评估”如此“隆重”的现状表明,行政权还没有对其该负责的人负责。(张千帆 作者系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