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回暖,从本周起沪上中小学生的春游将进入高峰期。但有学生却表示,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寓教于乐”式春游活动,总觉得“玩得不爽”,甚至还会变成一种心理负担。(4月7日《新民晚报》)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春游就是痛痛快快地让孩子们玩,但教师非要给春游贴上“寓教于乐”标签,布置诸如春游作文、记录春天植物品种、画一幅春游的画等作业,让春游带有太多的教育痕迹,这样做未必正确,也不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相反很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 对于春游,我们的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玩就是在荒废学业,就没有益处。如,到野外春游,可以锻炼身体,观察田野风光,陶冶情操;到乡村春游,可以增加社会阅历,增强孩子们对农业知识和农村生活的了解;到历史名胜区春游,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历史知识,增强人文修养等等。可见,春游不是单纯的玩,无形之中孩子们总会接受到这样那样的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换言之,当学生意识到您的教育意图时,教育作用反而难以凸显——的确,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带有“寓教于乐”标签的春游不但扫了孩子们玩的兴致,违背了春游的初衷,也破坏了教育无痕之美。 春游,最大的目的应该说就是让孩子体验到大自然之美,让他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既然如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妨彻底解放孩子的身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自由地玩耍。 (李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