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人探讨周易进教材的可行性问题。 3月16 日,新华网转《中华读书报 》的文章《周易到底能否进教材》一文,说:不管是以《周易》内容太深奥、涉嫌迷信等因素反对周易进教材也好,还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需从娃娃抓起也好,这些说法都是基于一个认识,就是进教材就意味着让学生学习。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那么中小学教材是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箩筐的。如果那样,学生岂不成了一个学习机器?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出于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文明精粹,将一些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知识带进课堂,走进课外读物或者课本等教材,却又是必要的。所以,对于《周易》能否进教材,关键还要看这个进教材是让学生了解还是让学生学习。 但我觉得,这还不算关键。更关键的是:《周易》进教材,谁教? 其实,不管是说《易》为群经之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也好,还是单纯地把《周易》当成是八卦、算命的教科书也好,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都是听别人说的。到底有多少人在《周易》上下过真功夫,又有多少人真弄懂《周易》了呢?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信誓旦旦、说自己懂得了《周易》的人。但是事实证明,夸夸其谈,说自己能懂得的人未必真懂;拍胸脯、打保票的,倒常常有骗子。 不说其他,就说小学教员,有多少人精通、粗通或研究过《周易》?有人调查过吗?我们经常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说让那些根本就不懂得《周易》的人讲《周易》、介绍《周易》的话,那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又如何讲?如何教呢?难道能以其昏昏,去使人昭昭? 《周易》这部书肯定不好懂。有人说:“自从有《周易》以来,真正能懂得的人不多,孔夫子懂得一半”。这话说得也许过分了点儿。但是,孔夫子研究《易经》确实下了大功夫,这总是事实。要不然,又哪有“韦编三绝”的典故? 连孔夫子都需要下很大功夫才能掌握的学问,却要编进小学生教材、让小学生懂得、掌握、至少是了解,那是否应该先考虑一下师资问题呢?如果说不管师资,奢谈教学的话,这是重视教育,还是轻视教育呢?是尊重知识,还是不尊重知识呢?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亵渎传统文化呢? 所以我认为,《周易》的伟大固然不必怀疑。但是,就算《周易》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算小学生学习《周易》对复兴华夏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恐怕也不是进不进教材的问题。 (李月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