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怎样让青少年多点公共关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上海青少年对公共道德和自我行为的认知水平如何?前天,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公共伦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学生认同率高;但对涉及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关怀的公共素质,却存在认知和实践缺失,而且高中生还不如小学生。(3月17日《解放日报》) 
    报道最后援引社科院青少所一位专家的观点指出,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关怀他人等,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做得不够。
    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掌握、各方面素养的养成,包括公共道德水准都事关家庭,也离不开学校,但就公共关怀方面,仅仅将并不如意的现状归咎于谁做得够或谁做得不够,也并非良策。孩子年龄越大,越不会融入社会,身体越成长,却越不会与人交往,这与家长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明显有违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但既如此,我们就更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破破这道难道。 
    公共伦理素质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场所、公共财物、人际交往、社会关怀等方面,它是现代化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标志,也是一个现代人之所以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调查告诉我们,从守秩序讲道德方面,学生表现尚可,但至于讲关怀,重责任、谋和谐方面,学生表现并不如意,也就是说,今天的孩子都有较好的秩序意识,守规矩、懂事情,但另一方面,在独立精神、集体责任和个性张扬上面,却存在明显的短缺。 
    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我们还要老生常谈地指责应试考试的顽根难除,声讨高考模式横亘于前吗?不对!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孩子们接触世界的机会太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还是太小了,自我实现与拓展的机会太少了,而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太多了,但偏偏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公共关怀,学生成长中公共关怀氛围的缺失,又难免不使公共关怀成为他们公共伦理中的稀缺资源, 
    必须明白,陷入恶性循环中的公共关怀如果不能及时扭转,那么今天学生公共关怀的稀缺将有可能演化成明天公共道德的岌岌可危。因此,站在人的高度,及时提供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所谓人的高度,就是真正把他们看作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未来主人翁去关怀,而这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让学生永远陷在公共关怀缺失的隐忧里。(宋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