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京举行的“走出去”企业招聘会上,见得最多的是招聘急需的诸如工程机械操作工、修理工、缝纫工、建筑工、项目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翻译等几类人才。南京某公司急需葡萄牙语翻译,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800美元,竟然无一人应聘。见状,不少企业人力主管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很需要人,但又很难找到满意的人”。(3月10日《江苏商报》) 企业虚位以待,却少有问津,着实发人深思。 人才供需双方是缺少互通信息的渠道或平台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本不应该存在传递屏障,更何况平日里各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一场接一场,企业要什么人才、大学生想要什么工作,彼此都心知肚明。 是用人单位门槛高、待遇差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南京举办大型经贸洽谈活动,需要300个意大利语翻译,每人每天报酬1000元 ———像这样的收入待遇,显然不算低了,而在省内多次招募,适合者寥寥,不得不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紧急求援”才勉强凑满数。要说门槛,倒是一些企业的“显规则”。如,要求对所从事的工种“熟练”;再比如,软件外包业务员除了有软件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日语水平等。这些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有点苛刻,毕竟学生时代很难有熟练工作的经历。但换个角度看,也不尽然。月工资1800美元的葡萄牙语翻译,实际上是为经过一年培训的高校毕业生而定的,软件设计员的日语水平也只要求二级。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显然不应该算是高门槛。 人才供需双方缺乏对接的合缝,还在于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择业观,没有养成良好的精神素质。南京一家著名软件企业在非洲新开设机构,急需软件开发人才,好不容易凑足了60人派往国外,结果有的人刚到驻地就打起了“退堂鼓”,并不是那里的条件多差,而是因为想家。不到两年,60个岗位几乎都变成了新面孔,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其实,人才供需双方不能很好地对接,追根究底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这些年,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有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前半段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后半段则在企业进行学以致用,还有的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这些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企业的热门产品。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主要局限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人才这种产品的学校必须确立市场意识。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非职业教育同样不应游离于市场之外。一些高校只有换思路、换角度,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饱和市场”中寻觅到更多机会。(闻一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