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研究生报考今年遭遇近十年来的首个“寒冬”,报考人数较上年减少七千多人。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副教授但昭彬认为,目前研究生找工作变难,打击了一些人的报考积极性。此外,很多人报考研究生不再盲目从众,报考人数减少说明考生更理性。(11月11日《长江商报》) 目前研究生也遭遇就业难,再加上读研不菲的投入未必与将来的收入成正比,使得现在本科毕业生在面临考研还是就业选择时,确实更慎重了。但这种慎重,是否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更理性了?我看未必。 此前,大学生普遍认为考研是更好的出路,高学历能带来高工资,因此许多人倾向考研,并影响了身边的人。如今,主流的观点是学历虽很重要,但并不代表能力,投入与产出也未必对等,许多事例又在不断证实这种观点。外部环境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学子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倾向相应影响了其他同学。也就是说,不少大学生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哪怕表现得很清醒,其实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他人影响。 基于十多年的求学经历,我觉得,应试教育体制一个突出的弊端便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单向灌输、不容置疑为运行模式。这导致相当数量学生总倾向于从外界获取一个标准答案,比如认为老师说的才是可靠的,而不擅长自己去质问、求证。许多人到了毕业也改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时,仍以外界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取向。 因此,由前几年的一窝蜂考研,到现在考研人数下降,很难说就是大学生更理性的表现。专家所说的“理性选择”,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非理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