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新京报》上于立生先生《让大学讲堂更平等、自由一些》后,对作者反对大学课堂上喊“起立”、问老师好,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在大学里教了二十年的书,凡是班级人数在45人以上的本科生的课,每次上课时并不一定要求说“老师好”,但总是要求学生起立的。起立的意思首先是让学生意识到已经上课了,学生可以很快安静下来。这中间也有一个仪式感的问题,任何正式的事情,没有仪式感支撑终究是缺乏神圣的意味,至于学生起立是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于先生说得不错,“礼”是需要随时代而改变的,但那仅是指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上的改变,内涵上却有继承性。让我来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专家陈从周为老师国学大家王邃常贺寿。陈先生一进门,当着众多来宾的面双膝脆地,认真地向老师磕了三个头,来人颇震惊。陈先生后来解释说,他是想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什么叫“师道尊严”。 如今很多大学师生之间真情少了,金钱的关系多了。好像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只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学生交钱上学,是在购买知识,改变命运。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如果进而异化成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也许就不是学生起立,而是老师要主动起立向学生鞠躬致敬,口称“欢迎来敝校消费知识”了。 尊师重道与平等地交流、自由地表达并不矛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并不是要学生与老师之间势同水火或为了真理而不承认老师曾经的教诲。 上课前喊“起立”虽然仅仅是仪式,但这类仪式在内心产生的深刻印象远不是随意点头微笑可以比拟的。 作者:尤小立(江苏 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