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自习室禁止校外学生及培训学院学生入内上自习。一些培训学院及校外学生对此表示不满。人大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明奎表示,人大自习室前段时间多次发生治安案件,且自习室紧张,为保障校内学生权益实施此规定。(新京报10月17日) 这所大学因为自习室发生治安案件而闭门禁止校外人员进校学习,理由不充分。质问:作为一个大学为何在校内自习室发生多次治安案件,校内安全怎么保障?当然,这是一个担忧。更多忧虑是这所学校因此设了一堵“围墙”。从此,让大学与世人产生一道隔膜。 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大学是否存在“围墙”的讨论。围墙不是实物体的围墙,而是一种精神,大学所具备的“博大”、“包容”、“开放”等思想特质。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思想让当时北京大学一度成为具有浓厚大学氛围的大学。有史料显示,北京大学刚刚成立不久,是也设置了一道“屏障”,在门口挂过“学堂重地,闲人免入”的牌子。后来,蔡元培校长倡导开门办学,招收了旁听生,手续相当简单,旁听生入校学习只要经过教员面试鉴定有听讲学力即可进校学习,在北京大学里面任意听课、领讲义、借书。打开方便之门,各地到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奔于北大。后来,没有办手续的贫困学生也可在北大听课,他们中不乏学业有成者,名人也有之。蔡元培后来办起了平民夜校,北京大学成为一所平民可以自由进入的学府。 有人觉得现在“翻”北京大学的“旧账”很幼稚,因为现在的大学都是带有一定“行政”色彩,学校里领导都有一个“官级”,里面总喜欢搞点一些与教育毫不相干的所谓“斗争”。张鸣事件就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在媒体上也看到一些大学教授发话,大呼现在的大学“变质”。 既然大学已经“变质”,还指望大学会没有“围墙”。笔者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质问现在的北京大学为何不继承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校风,把那一堵“围墙”给消化,让人看到一个带有人文气息的现代化大学,最起码可以给全国各地的大学一个带头作用。 国外的大学几乎都没有被墙围着,而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被墙围着。为什么?笔者认为这个跟中国文化有关,目前国人的思想是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惧怕被开放,大学也就是生存在封建思想围城下。 话说回来,不得不感叹中国大学的现状。据了解,现在很少大学有“旁听生”,而是采取一种让大学的人多起来的办法,那就是“扩招”。把大学的门阀一打开那是开放吗?本来并不复杂的大学校园,现在变得像“市场”一样那是开放吗?呜呼,一切都理解错误! 在此,不得不质疑前几天《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应让开放成为大学的特质》。文中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大谈深圳大学是“如何开放”。笔者调查发现,深圳大学在招生政策方面就对深圳户口优先录取,甚至采取降分录取,理由是为照顾当地居民。还有,校外人员进校受到很大管制,甚至出现学校保安看小车车牌号码进校的闹剧,理由就是校内治安安全。前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后者设一堵扎实的“围墙”。这样算是“开放”吗?不,这就是大学的“围墙文化”。 看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和世界大学排行榜,再看看目前大学校园的耸立的高楼大厦,这一组几乎带有讽刺的对比,国人不得不沉默。 大学“围墙”是教育精神和沟通的隔阂,特别是大学与学生心灵上的那堵“围墙”。一所成功的大学需要有真正开放与包容、人文关怀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不是学校的一句校训,而是实实在在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更多的人感受大学的人文气息,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让大学精神早日穿透那堵“围墙”,中国的大学不知道有多远的路要走?!(黄守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