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忽地刮起了高校更名风。据说,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包括一部分院校并入知名院校而丢掉原名。更名者大多分为几个趋向,一是学院改大学;二是纷纷去掉纺织、冶金、船舶等原有专业名称的字眼,以显示其综合性;三是冠以大地域或名城概念,从省份到华中、华东再到中国,应有尽有;四是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横行。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一眼望去,很多大学已改头换面,需要好好查询方知前世今生。有消息说,很多高中生报考大学时,被看起来难以分辨身世的校名所迷惑,待考入该校,方知此校非彼校也,可惜为时已晚,悔之莫及。 为什么那么多高校热衷改名呢?恰如太史公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招生。原武汉纺织工学院去掉纺织,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立马好转,逐年走高。据说本埠的一所农业院校也试图公关改名,去掉“农业”两个字,原因就在于现在农业之类的专业不吃香。可是,如果全天下都是某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工业学院,学生又该如何扫除迷茫呢? 也许中国是最擅长玩弄语言游戏的国度。学院纷纷改成大学,地方纷纷冠上中国,一个看起来比一个大,但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是否就因此而迈步前进呢?用网络语言来说,这叫“换马甲”,在堂而皇之的马甲下面,还是那些旧有的教学水平、旧有的教学环境。要是按照中国的这股风气,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应该要换好几个“马甲”才对--先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再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然后去掉高等师范几个字,变成巴黎大学--如果在中国,怎么能够想象这样的世界著名学府听起来像专科学校呢?更何况,这怎么能够吸引生源,怎么能够让财政多多拨款,怎么能够让校领导享受厅级、副部级乃至部级待遇呢?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细细追究起来,中国高校改名之风的兴起,既有高校本身和民间盲目好大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掌管高校资金划拨的有关部门对高校名称的偏好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如果科研项目报批、经费来源因为是“学院”而受到限制,哪个学院不会想方设法改成听起来牛得多的“大学”呢?既然高校改名是“争名夺利”,那么,名自何处来、利往何处去呢? 2009年,教育部将再次集中受理高校更名。欲全力抓住此次更名机会的高校想必早已闻风而动、筹谋许久了。其实,改名本无错,错在名不副实,错在徒有虚名。如果高校能够借改名之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学自由、学术自由、学习自由”的大学精神,那么改再多的名改再宏伟的名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然,花了公关费,换个“马甲”身,既忽悠了万千学子,也冷不丁引来纪检机构的调查人员,就实在是害人又害己、得不偿失了。(周虎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