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语文课改,换谁的文章都不成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名字从国文而变国语,从国语而返回国文,最后定为语文,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从名字的更迭上就能看出中学语文教科书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进入近代之后,这种变化尤其显得剧烈。最近北京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新编订,再次引发了争议。令人遗憾的是,事情竟然被总结为:金庸上位,鲁迅下台。本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经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总结,居然变成了粉丝之争,实在是让人遗憾。而从德国远道而来的顾彬,也加入粉丝阵营,让鲁金进行一番PK,落了下乘。
    两群粉丝高举着偶像的头像争夺中学语文教材的版面,这说明修订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金庸和鲁迅之间做选择题,看似是经典和通俗之争,大师和大匠之争,传统和创新之争,但是都和语文教科书关系不大。因为争论的焦点还是在“用”的层面上,而不是“美”的层面。
    鲁迅的文章深刻,杂文如投枪匕首。金庸的小说文白混杂,千头万绪,繁而不乱。而如果把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看作是范文示例,那么争论就在所难免。所谓范文,意思是学生可以精读临摹,写出类似的文章来,因此就提升了个人的中文水平。然而,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从我们日常生活所见,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做演讲,能写好文章的人又有几个?甚至是把一件事交代明白,把一个留言条写清楚的,又有几人?
    所以,一个民族可以具有较高的文教和识智水准,但是很难做到绝大部分人都有某种写作水平。鲁迅的杂文,金庸的小说,都不是普通大众所能写就的。若以他们的作品为范文,还不如学习一下怎么写借条、请假条、留言条、合同文本。很多人一辈子不需要写一次杂文,更别说是小说。在“用”的层面上,中学语文教材是真正的高标,下面站了无数行动上的矮子。
    不能希望人人都使用投枪匕首,大慈大悲千叶手,但是可以做到能够欣赏。学习中文,应该是学习中文之美。可以没有大量的作家,但是不能没有无数懂得欣赏的读者。创造优美中文的人是少数,但是需要大多数人能欣赏和领略各种中文之美,这样才能使得中文的美得以保存和流传。中文里有所谓“知音”一说,有知音在,那么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就不至于断灭,中文的创新和发展也才有存在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去培养学生对于中文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学生欣赏到中国人如何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何用母语表达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并在这无数种问题中见识各种中文表达法,它们又是如何体现了中文的精当、简洁和力量。只有这样,中学语文教材才可以说是“教中文”,而不是教语法,教中心思想,教写作技巧。最后培养出一票又一票应用文不能写,文章不能读的蛋头学生来。目前的思路与不可言说的体制不改变,换谁的文章进入课本都不成,金庸也救不了语文教科书。
    作者:和菜头(云南 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