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重庆市“高考状元”黄文帝的故事,我的大脑里闪现的,是市井之上沽酒贩衣的市民哄抢生意时的形象。 黄文帝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之间被拽来抢去,短短一个月,从“高考状元”到差点儿落榜,再到最后被北大补录,可谓尝尽大喜大悲。在这个近乎荒诞的故事里,看不到丝毫爱才的欣慰,有的只是这两所国内最引人注目的著名学府之间哄抢“高考状元”的快意。 清华大学在重庆没有招收文科生的指标,却说服了已然许身北大的黄文帝空着志愿表等候,然而在为黄文帝争取特别指标的环节,被重庆市招生办和教育部卡住了。至此,如果没有下文,就意味着这个“状元”可能落榜。这个细节固然折射出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但从根本上折射的是一些高校价值观的错位。 吸引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任何一所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来说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高考状元”的疯狂哄抢已经超越了正常界限,演变成一场两所著名学府之间相互“抢宝”的游戏,也成了大肆炒作的噱头。高等学府的价值观也在事实上发生了错位:不是在自主权范围内发现有潜质的优秀学生,而是追捧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秀考生;不是潜下心去培养真正的“状元”,而是满足于把“高考状元”收归囊中的一时快慰。 这么多年过去了,哄抢“高考状元”的闹剧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但是昔日“状元”今何在?南方周末报道说,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约两成“高考状元”在进入大学后继续优秀,另有六成表现平庸,甚至在这些昔日“明星”中不乏“表现很差、最后被退学的人”。 看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并不是看它吸引了多少个“高考状元”,而要看它通过几年的系统教育,能够培养出多少“状元”,多少行业内的佼佼者,多少真正争锋世界的人物。这才是衡量一所大学行与不行的硬指标。 北大和清华作为国内两所最富盛名的高等学府,几乎收入了全国绝大部分的“高考状元”。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再多一条:看看有多少好苗子在这里长成了国之栋梁,或者说,有多少好苗子在这里被耽误了?(张显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