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俞可:水木清华怎么不能给朱湘一个归宿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记者打开BBS水木清华站的诗歌版面,搜索朱湘以及“清华四子”,颗粒无收。漫步在朱湘年少时曾和其他文学青年畅谈诗作的清华园,看到的不再是吟诗舞墨的学子,而是为“钱程”而攻GRE考托福的考生。“这所园子里萌生的诗人、诗派和诗意,似乎已随诗人的离去而渐远渐淡。”(《中国青年报》6月29日)
    1933年12月5日子夜时分,冬寒料峭,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自沉于马鞍山采石矶。据目击者描述,他迎风站在船板上,怀里揣着自己的《草莽集》,一手捧海涅诗选,一手持着酒瓶,吟诵一句便畅饮一口,泣声嚎啕,赍志而没。
    与其说朱湘迷恋海涅的诗,不如说他更信奉海涅这个人。尽管两位诗人相隔百年、相距万里,可朱湘与海涅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俩都任性而自命不凡,甚至孤傲狂狷;一生都穷困潦倒,颠沛流离;都是狂热的却难以获得公众认可的爱国主义者;他俩离开人世时都很凄惨悲凉,而死后仍然难以盖棺定论。
    朱湘与海涅在学校均因锋芒毕露而被视作问题学生。因为清华的陈腐与沉闷,朱湘肆意逃课,为了抵制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故意三次不到而被记满三个大过,终于被清华开除。作为新创建的波恩大学的法律专业学生,海涅只选了一门法律课,却常常挤入文学和历史专业的课堂。尽管几位大教授对海涅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还是无法阻止他对他们的嘲讽和批判。在波恩大学只注册了一个学年,23岁的海涅就叛离了他就读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转到了哥廷根大学。
    笔者因留学德国,对波恩大学,这所名校的历史也就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上月中旬,因召开中德高等教育论坛,承办方多特蒙德大学特意安排中方与会代表参观了波恩大学。我担心导游会遗忘了中国游客最为关心的目标,插嘴说:“波恩大学曾经有两位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学生,一位是革命诗人海涅,另一位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导游顾忌把宝葫芦的秘密全倒出来了,就赶紧示意我不要再发挥下去。随即,她把我们领到了大学校园边缘的、紧依莱茵河的空旷草坪上,一座两米高、两米宽、一米厚的门型灰色碑碣顿时映入眼帘。正面刻着“海因里希·海涅”。原来这是一座海涅纪念碑啊!此碑尽管是由一民间基金会筹资竖立的,波恩大学却为这位叛逆的学子提供了回家的可能,要知道,海涅因其政治上的左倾以及以笔代刀对国民性进行辛辣地、近乎苛刻的剖析,在德国受到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就拿海涅的故乡杜塞尔多夫来说,杜塞尔多夫大学内部争议了几十年才最终把学校冠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海涅仅在波恩大学注册一个学年,又因离经叛道而退学,母校竟然为他竖起了纪念碑,而且在大学主页上,在著名校友一栏中,按时间顺序,把海涅排在了第一,因酗酒而被学校罚以禁闭的马克思排在第二。这就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气质!
    纪念碑很质朴,就如海涅在诗歌“记忆庆典”所写的:“没有弥散的歌,不说神圣,不说什么也不唱什么,在我死亡的日子。”而这安顿灵魂的场所无需金碧辉煌,只要存在,便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资源。
    朱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新诗《废园》:“有风时白杨萧萧着,无风时白杨萧萧着,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野花悄悄的发了,野花悄悄的谢了,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这难道不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吗?那么,水木清华,为什么不能给这个落拓不羁的学子搭建一个心屋,给这颗不安分守己的灵魂一个归宿?这座心屋将警示着,高等学府并非名利的竞技场,求知即求真,它其实是一种沐浴在反思、批判与提升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信仰。母校与校友之间维系着的也就是这么一根精神纽带,而非一张文凭。
    作者:俞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