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这个充满乡愁的字眼近期在中国媒体频频露面,让“改变了命运的人”感慨万千。新加坡华文媒体《联合早报》刊发署名陈兵的评论文章,对中国的高考制度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章指出,恢复高考制度,从某种角度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锣鼓,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洞见,撞开了僵化的体制,开启出80年代一波又一波思想潮流,耕犁出90年代一层又一层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导引出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因高考而辐射出的对科学和人文的尊重,以及由此聚合的追真问实、独立思考、放眼全球的探索和革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文章中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壮举,也开启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高考把人们从战战兢兢的政治混水中解放出来,引向科学探索的路径。老知识分子走上专业岗位,新大学生在知识的沐浴下探索真理,城市工人沉浸于技术革新的揣摩中,就连农村和笔者曾经生活过的遥远的牧区,都拿起了识字课本。高考只让一小部分“幸运儿”走进了大学,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唤起了“振兴中华”的勇气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科学的光亮一旦照亮人们的眼睛,便有了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有了政治改革的呼吁,有了文化反思的冲动,有了西方科技和人文的引进,有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了参与全球化的底气,有了科学发展观的卓然而立。过去近30年中国的剧变,是科学的力量催生出的。而对科学和人文的尊崇,始于高考恢复。 文章认为,高考还是迄今为止可信度和公平度最强的制度。各类考试、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人们对执行情况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唯独在高考上,人们寄予很强的信任感。无论从考试、阅卷、还是打分、张榜,整个过程在严密的监管下进行。大学录取过程中不乏“递条子”、“走后门”现象,但人们坚信高考分数是准确而无舞弊痕迹的。还有,高考基本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家庭背景多么寒酸,成绩突出就能被一流高校录取。能考上(不是花钱进入)大学的人,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文章中指出,“高考30年”,如果把反思的视野稍稍延展,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号: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高考方式在变化,人们对高考的态度也因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为什么高考的信誉能如此长时间地保持?为什么其他制度就不能像高考一样让老百姓基本上无可非议?可以说,高考证明,在中国社会,很多制度是可以公正、清明、不折不扣执行。这似乎证明了有些人所言的“西式民主制度方能保证社会公正”是不完整的。 同时,文章中也对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给予了关注,文章中说,高考在给中国人带来理性头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时,也带来教育观上的某些变态。教育的目的渐渐变成了应试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适应生存的心智。一些学校批量制造着“有知识无文明”、“能弹钢琴不懂音乐”、“重个人成功而不讲社会责任”的人。文章中强调,这些尴尬应当是“高考30年”之际尤其深思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