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过多注重专业,忽视了语文这种基本的素质。在美国的教育中,你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 教育部不久前要求大学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后来又加以澄清,说这个要求其实是“建议”。不过,这一动作,还是引起舆论的一阵喧闹。喧闹之后会怎样?我看大学语文还是照样无可救药。 我一向主张大学加强语文训练。不过,这种训练必须严格地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如果学生们对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不信服,学校强迫他们必修,学生对语文就会更反感,最终妨碍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有些人提倡加强大学语文,理由是学生从小学英文花的时间比学中文花的时间还多,所以要加强大学语文。我看写出这种论断的人,本身就该加强一些大学语文的训练。第一,我们必须问,重英文轻中文是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还是人们自发的行为?认真一想就明白,中国的学校,除了英语课外,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用中文上的。用中文读历史,读科学,也是一种大学语文的训练。显然,中文课远比英文课多。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主要不是课程设置的问题,也无法通过改变课程设置来解决。第二,重英文轻中文主要还是人们的态度问题。这个态度的形成,一个基本的理由是,不管中国的英文教育怎么失败,英文课还是比中文课实用。懂英文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尝到了甜头,大家看得见,自然效仿。事实上,中国人的英文训练,如同大学语文一样需要加强。把两者对立,并无法振兴语文教学。 当我看到教育部的建议时,正好参加了本校的一个教学会议,主题也是大学语文。我不妨将会议内容简述一二,大家比较一下,美国的大学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 开这个会,是因为美国也面临着大学语文的危机。美国教育部的一个调查显示:1992年美国大学生达到高级阅读水平的比例为40%,即他们具有阅读复杂的长篇文章的能力;200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31%。不用说,哈佛耶鲁这种一流大学挑的是最出色的学生,大致不会受影响。但我们这种地方的小学校,收了许多低端学生。语文能力降低,我们自然首当其冲。 学校在论证应对这个危机的理由时,十分直截了当,根本没有什么宏扬文化传统之类的标语口号,而是拿出一个简单的事实: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的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 这些事实摆在这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美国企业一年投入31亿美元训练职工的写作能力,一是说明大学教育的失败,毕业生写作能力达不到市场要求,二是说明我们丢了一笔大生意,把31亿美元的市场让给了别人。 怎么抢回这个市场?学校并不是单找英文系开会,而是把许多外系的教授召集起来,强调每个教授,不管专业是什么,必须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并且要人手一本写作手册,从句法到标点,解释得清清楚楚。但在中国,写作课有时变成了文学课或者文化传统课,没有这种实际的针对性。学生当然不重视了。我几年前和北大法学院的贺卫方教授就法学院招生问题进行辩论时就指出,法学院的硕士生录取考试,可以完全不看专业,就考大学语文和英文(另外可以加一门数学或逻辑)。考的方法,也要借鉴美国的托福或GRE的方式,重点考阅读理解,看哪个学生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最有效地从大量阅读中吸收信息。其实不论是读研究生,还是在信息时代的职场奋斗,通过大量阅读快速地吸收信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现在知识产权更新非常快。你招来的研究生也好,雇员也好,如果专业上很强,但读得慢,写得差,以后自己的专业知识被更新了,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太慢,很容易被一个阅读迅速准确的人给超过。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几乎走到哪里人家都要考你阅读的原因。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考研也好,招聘也好,录用者都过多注重专业,忽视了语文这种基本的素质。在美国的教育中,你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 我们忽视大学语文,已经给学生带来伤害。但那些大呼小喊地要振兴大学语文的人,似乎并没有看到这种伤害在哪里。这,才是大学语文的真正危机。 作者:薛涌 旅美学者、著名批评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