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在演进中默默记录下的不同时代高考状元与现实命运碰撞的轨迹整理还原。 30年来,每年的高考考生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但从中产生的高考状元屈指可数。“高考状元”这个今天被社会各界仰视、聚焦的群体,在过去的30年间却承载着太多的落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状元几乎不为人所知。与现在相比,那时的大学录取率低得可怜,还不到10%。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让考生们喘不过气来,然而突破重围而出的状元光环却异常黯淡。那时在人们心目中并没有高考状元的概念,所有人都认为“这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元们也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只言片语的新闻记载都非常罕见,“一切都在平静中到来,又在平静中结束。”1982年状元王铮便是如此,高考状元给他带来的最大喜悦只是“可以任意选择一所好大学”。 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考生日趋壮大,对高考状元的关注度自然提升。此时,高校录取率仍然较低,高考状元一个省一年只能按文理科出两个,当然金贵得很。但对于状元的追捧热度没有持续燃烧,中间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受宣传政策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状元极少见诸报端,异常沉寂。不过随着政策解禁,媒体、社会对状元的关注热度再度高涨。 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后的人生选择上,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状元也不再归于平常生活,而是出现群体性流向。“先进名校,后出国留学”成为那一代大多数状元的选择。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高考状元大多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之后大多出国留学,多数至今未回国。 其实中国高校在扩招之后,高考已经称不上是什么“独木桥”了。考取高校不难,考中状元上名校仍不容易。高考30年后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状元却原来越“值钱”,背后最大的推手当然是商机。以一众状元为主角的眼球效应,每年都毫无例外的在高考前后集中爆发,各行各业都要插一脚,沾不沾得上边都有话说。此外,近两年来香港高校凭借重金与内地名校争抢状元,非常高调地挑起中国“一流大学”之争,引发学者思考之余,也为状元热加温加金。 高考状元与现实命运碰撞的轨迹整理还原,完整的呈现中国高考状元的浮浮沉沉。 记者 薛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