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战国时期的野战筑垒(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华夏风韵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并且规模起来越大。战争、战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导致野战筑垒的迅速兴起。
    郡县征兵制的普遍施行和铁制兵器的大量使用,促使战国军队的组织成分、军制、装备、战术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各国军队的数量也大为增多,如秦有“ 奋击百万”(《秦策》) ,楚有“虎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策》),赵、韩、魏、齐、燕也都有几十万军队。这些数字虽不无夸大之嫌,但也足以说明当时各国兵力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更引人注目的是,春秋时期的军中主力――战车兵,这时已下降至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为步兵,同时骑兵也发展为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特别是射程远、杀伤力大、命中精度较高的各种类型的强弓硬弩已普遍装备于军队之中,“用十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橹二千” (《虎韬·军用》)可见,有的军队所装备的强弩已经占编制的兵器的60%。因而促使我国古代的战争和战术产生了一次大的跃进。这表现为: 
    首先,战争规模变大。春秋前期,齐桓公为五霸之首,不过拥有3万军队“三万人方行之于天下,……莫之能御”(《齐语》)。春秋后期,最大的战役晋楚濮城之战,充其量双方也不过各投入10万兵力,实际战斗时间,也不过一日。但至战国时期,一次战役所损耗的人数,就可能多达10万人以上。如马陵之战,魏“覆(被歼)十万之军”。(《魏策》)秦与韩、魏伊阙之战,秦歼灭韩魏联军24万,秦攻赵长平之战,全歼赵军45万等。总之。战国时的战争,不仅使用兵力多,杀伤损耗大,延续时间长,战场幅员广,而且进行任何规模的一次性的战斗,都难以达到战争目的或完成战略任务。因而,战争与战斗分离,结束了“战斗的结局决定于一次突出”的“采用方阵体系作战的时代。 
    战争与战斗的分离,又导致战略与战术的明确划分,并促使战术高度发展:集中兵力、分进合击、迂回包围、远程奔袭、运用多梯队与预备队,以及侧击、伏击、佯退诱敌等,都成为战国时期的常用战术。随着战术的发展,野战防御和野战筑垒也普遍出现。 
    战术发展了,作战指导、作战行动等自然趋于复杂。为了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军交战,为了避免遭到敌军突袭,就产生了野战防御。同时,人们在城市攻守作战的长期实践中,早已深刻地认识到筑城工事设施的重要价值,它不仅可以增强保护已方、减少伤亡的能力,而且可以争取时间、弥补兵力不足,对战斗力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因而,筑城便很自然地被应用到野战中来。 
    战国时期的野战筑垒,最常见的是环形工事,实质是一座急造的城垒,其阵地编成情况基本上和城池一样,以一圈土石结构的垒墙为主体,外筑一道壕沟,并设置障碍,如《六韬》中所说:“设营垒,则有天罗(网状障碍)、武落(即虎落,竹木尘桩)、行马(柜马)、蒺藜”。(《虎韬·军略》)只不过在作业规模上,较城池要小而简,没有敌楼等城上设施,通常是挖壕取土,积土为垒,不用夯筑。这种阵地,通常用于军队在野外宿营时,或用于企图与敌作较长时间的阵地对峙时。守城战中,有时也在城外预测敌军可能进攻方向上,构筑类似的环形阵地,以加大纵深,提高防御韧性,《六韬·豹韬·敌强》中,就有关于这种阵地编成的记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