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这需要将上党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形势综合进行分析。 “上党”何意?按照刘熙《释名》的说法,“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狄子奇《国策地名考》中则说:“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东面与东南面是险峻的太行山,其西南有中条山与王屋山,其西是太岳山脉,其北则是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四面环山,使上党成为一个大盆地。上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言:“太行从来天下脊,得上党者得天下。” 视线转回秦赵上党之争。 秦国攻打上党,实际上意在以此为据点进兵赵国都城邯郸。因为上党在赵国西面,地势高拔,道路艰险,可谓赵国的天然壁垒。靳生禾、谢鸿喜两位教授在《长平之战》一书中论述道:“若秦国占有了此地,则无异于解除了邯郸的城防。若赵国占据了此地,则进有天险可恃,即使防御,邯郸亦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倘若放弃上党,无异于将原本有利的防御之势拱手让于秦国,让秦国可以居高临下地进攻邯郸。这对于有志“吞并天下”的赵国来说,显然不可接受。 那么,冯亭主动将上党献给赵国是否有“嫁祸于赵”之嫌呢? 在成书早于《史记》的《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中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不见于《史记》。在上党成为飞地之后,韩桓惠王惊恐,派人向秦国求和,条件是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当时的上党郡守靳却不愿割让,而要誓死抗击秦军。韩王已经把上党许诺给秦国,不敢违约,只好撤掉靳,代之以冯亭。但让韩王始料不及的是,冯亭到任以后,居然顺应民意,采取了与靳一样的策略,拒不割让上党。冯亭率上党军民抗击秦军一个月之后,渐渐不支,才秘密派人去邯郸拜见赵王,将上党献给赵国。 这一细节表明,献上党与赵国,是顺应了上党民众的“民意”,并非冯亭一个人的意思,更谈不上嫁祸于赵国。 那么,冯亭献上党之后又如何呢? 《史记·赵世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冯亭献上党之后,赵王赵丹派平原君赵胜为使去接收上党,并对冯亭大加赏封。但冯亭却闭门不见赵胜,并痛哭流涕道:“我不能处于三不义的境地:为君主守卫国土,不能拼死固守,这是一不义;韩王把上党许诺给秦国,我不听君主的命令,拒不割让,这是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而得到封赏,这是三不义。” 显然,倘若冯亭有心嫁祸于赵,应该不会有“三不义”的肺腑之言。 无论如何,上党终于为赵国所有,而秦国也理所当然地抓住这个机会,向赵国发难。此后的冯亭命运如何,司马迁没有继续讲述。倒是《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中提到,冯亭哭诉完“三不义”之后,谢绝赵国的封赏回到韩国,向韩王禀报说:“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王立即转告秦国:“赵起兵取上党。”秦王大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由此可看出冯亭“嫁祸于赵”之说不成立,司马迁对于赵胜的批评也只是一家之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