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 泰定帝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住持道人状子一案。状告本县保生宫着火,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泰定皇帝看罢状子,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大臣上殿,并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始祖陵寝。今有歹人敢放火烧宫,损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完,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指派飞骑日夜兼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泰定帝用汉字写的这道蒙语圣旨,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庙的法令。现将这份汉字蒙语令主要段落摘抄如下:"......轩辕黄帝庙宇一处,桥陵一所,迁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钱数口口口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捡会到钦奉。咱每明降下圣旨 无德推称着诸色投下气力呵休与者别了的人 每不怕那什么钦差 除钦遵外 据见告省会 给榜文常川 张挂禁约 无得似前搔扰 如有违犯之人 许诸人捉拿到官 痛行断罪。施行须议出给者右榜省谕各令通知榜示 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现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中华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 朱元璋遣官祭黄陵 在红巾军起义中,佃家出身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死后,他领导了这支队伍。公元1356年,朱元璋军队攻占了集庆,改名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并在那里建立政权。他乘北方红巾军打击元朝的有利时机,发展势力,又采纳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发展农业生产,扩充军队,经过几年战斗,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从此,他就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明太祖,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四年时,听到身边谋臣谈论起历代帝王祭祖先一事,便提出要致祭始祖――轩辕黄帝。朝廷内背地里有人悄悄议论说:"朱重八(朱元璋小名)还懂得轩辕黄帝!"议论是议论,却没有一个人敢公开讲。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遣派中书管勾甘,前往陕西中部祭黄帝陵。文房事先写了一份"御制祝文"(即祭文),朱元璋看后很不满意。他觉得称帝四年才想起祭扫黄帝祖先,恐后人耻笑他无知,所以,要求"御制祝文"写清他的功绩,再说明他称帝四年没有祭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一时找不到黄帝陵的地址,后来在经典著作中才看到轩辕黄帝的舍地,耽误了四年,没有能够及时祭奠,但他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先祖。最后,他还略加检讨了自己的愚昧无知。这篇祭文在今天读起来,仍很感人。好在祭文不长,照录如下: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圣,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这篇"御制祝文",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的碑亭里。 嘉靖帝免除黄帝庙粮税 明嘉靖皇帝朱厚燠,一生干了许多蠢事。他罢过"海瑞"的官,因生活糜烂,险些被宫女勒死,一气之下,杀了成百名宫女,并搬到北京天坛居住,再也不回故宫了。他在位四十五年,虽说犯过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忘记祭奠轩辕黄帝。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免除了黄帝庙的粮税,后世人传为美谈。 据黄陵县志载: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章平侯和载东侯,因公务来黄陵,登桥山谒陵拜祖,又登汉武仙台,观看了满山翠柏,留有"鼎留湖上龙先化,桥压云根水未通"诗句。次日,二侯去黄帝庙保生宫上香,发现和尚道官衣衫跛烂,贫穷如洗,便问道:"庙内有田数十顷,为何如此贫寒?"道官敬回答:"国朝以来,庙内官田俱废,只留若干山川地亩,还不足为公纳粮税。贫道以香钱度日。"二侯听后,相顾而怒:"黄帝乃开先立极之君,其功业文章,与天地相为始终者也。故春秋战国以来,岁岁祭奠。而今在先祖陵庙征其粮税,怪哉! 奇也!"当即命县尉雷维升废除征收黄帝庙粮税,又亲自将此件事上书皇帝。嘉靖皇帝看过奏章后,非常生气地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庙粮税。即下圣旨,拨银两修葺陵庙。又向黄陵县尉提出:"执法秉公,节欲省费,见廉明爱惠之政。风调雨顺,鸡犬宁息,百姓以安。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有位贡士叫刘仕,为嘉靖皇帝除免黄帝陵庙税粮一事,专门写了一篇"记"。文章最后说道:"免粮税之一事,纪为政之大绩,将垂之永久,为来世之鉴耳。"从此,各朝代再也没有征收过黄帝陵庙的粮税。 张三丰谒陵留名诗 张三丰是个传说中的半人半仙的神化人物。据《明史》记载:张三丰生于元朝末年,明代道士。辽东人,三丰是他的号。由于他性情嬉谐,不修边幅,故又称张邋遢。此人身材魁梧,龟形鹤背,大耳圆目,胡眉如戟,行走如风,来去无踪。他行踪飘忽,游处无恒,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早上还在辽东吃早饭,中午又在陕西宝鸡吃面片。这些记载,虽有夸张,但仍不失为一个"人"。传说有一次张三丰和他的嫂子坐在屋里拉家常,张三丰突然从案板上取来擀面杖,插进水瓮里就搅,边搅边叫:"哥哥快回来!哥哥快回来!......。"他嫂子不知其意,忙问:"你哥哥出外做生意,你在水瓮里喊叫什么?"张三丰憨然一笑说:"哥哥过河落水了,我帮了他一把,把他叫上岸来。"嫂嫂全然不信。时隔不久三丰的哥哥回来了,嫂嫂就问路上出过什么事,三丰的哥哥说:"过河翻了一次船,多亏艄公用船板搭救才出水面。"嫂嫂这才信服张三丰确实是个"神"人。据说,现在陕西农村人给大人小孩叫魂,就是张三丰发明的。明太祖、成祖两位皇帝曾不止一次地派人寻找张三丰,却始终找不见。英宗皇帝时,封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据说,有一年黄陵县沮河发了大洪水,川道的田园禾苗、房屋牲畜全被洪水淹没了,全县城的人均被洪水赶上了山。第二天中午,山上人发现沮河上游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个人,顺着洪水激流而下。此人既不叫"来人",也不喊"救命",洪水直把他漂浮到黄帝庙山门对面。这个人突然从水面上站起来,怀里抱着两个大西瓜,不慌不忙地走出水面,直奔轩辕庙院,恭恭敬敬向轩辕黄帝塑像叩了三个头,在像前敬献了一只西瓜。另一个西瓜用手敲破,边吃边到处观看庙院的一切。直到把手中的西瓜吃完,也没有说一句话。然后,就蹲在大殿的房檐前,用吃过的西瓜皮,在砖地上写了一首"张三丰谒桥陵"诗,就扬长而去。洪水下去后,人们才知道张三丰来过这里,赶忙从地上把这道诗拓下来: 披云履水谒桥陵, 翠柏烟寒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 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凤阙迎仙岛, 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 一轮皓月古今明。 且不论诗写的如何,看那书法,字迹秀丽,龙腾虎跃,就令人惊叹了。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县令金兰芝把这首诗重新刻在一座石碑上,至今还保存在黄帝陵庙的碑林里。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位墨客骚人、学者名人对张三丰的诗作过和韵,但都没有和好。时隔多年,有一位叫胡的道人,前来谒陵拜祖,看了张三丰的诗和书法,感叹不已,一边饮酒,一边在墙壁挥笔和诗: 览景来登轩帝陵, 羽衣风驾骨毛轻。 桥山彻顶高耸翠, 沮水缠腰中部青。 万壑烟云笼玉冢, 九天秋色映龙城。 道人看罢三丰句, 醉里挥毫壁上明。 李自成回师陕北祭黄陵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破潼关入陕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回师陕北。沿途所过州县,多数不攻自开。地方官员闻风丧胆,纷纷逃散。李自成起义军路过中部县(今黄陵)时,县尉刘光先既不投诚,也不逃窜,竟然带领数十名县衙差役,与李自成起义军队短兵相接。刘光先被起义军砍伤胳膊,只身逃回县城,拒不开城门。起义军暂时隐蔽在桥山柏树林里,李自成传令:"中部桥山乃是葬我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之圣地。吾灭明王朝,不等于灭中华。绝不许上辱先祖,下欺黎民!桥山上的一草一木不许破坏,违者斩!"李自成在行军百忙中,整顿毕军纪,独自一人来到桥山之巅,面对着高大雄伟的黄帝陵,默默祷告:"......天下腐败,民不聊生,荒年饥饿,尸骨遍野。地无草,树无皮,人相食。 自成无路,揭竿而起。......昭告烈祖,吾推翻明王朝,绝不是灭中华。渴望中华大地建新朝,立明君,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李自成致祭完毕,挥师北上,留下部分义军,继续围攻中部县城。县尉刘光先挎着负伤的胳膊,告诉他的左右:"闯贼攻开县城,绝不会饶恕我们,为报效朝延,守义报国,只好杀身成仁,虽死犹生。"说罢,点火自焚。时隔不久,明朝宗室从洛阳派遣朱新,前来中部县收拾残局。朱新带领地方绅士、官员、登上城墙,大骂起义军大逆不道,并击石发誓:不灭闯贼,死不瞑目。朱新对李自成起义军抱有刻骨仇恨,他密令手下士卒,乘义军不备,暗杀了一位围城的义军士兵,将其头割下,以隆重厚礼埋葬了已自焚的前任县尉刘光先,然后坐守中部。 朱新的这一残暴手段,激起了围城起义军极大的愤慨,一夜之间攻克县城,团团围住县衙,发誓活捉朱新,为被杀义军报仇。朱新见义军势不可挡,自知死到临头,即逼他的三个妻妾当场自缢,将官印、朝服包起来,派人连夜送出县城,上报朝廷,自己准备携带小女只身逃跑。不料被义军截住,朱新走投无路,只好拔刀将三岁的小女杀死,然后自刎。 明朝灭亡后,清朝几代皇帝为了维护封建君王的忠孝节烈,历任中部县官,都要为朱新树碑立传,载史册,上县志,立石碑加上"朱忠烈"、"朱公烈","千古之豪杰"等等美名。旧中部县志记载朱新的一篇碑文中写道:"朱先生与闯贼不共戴天,贼破城,先生乃慷慨而逝,而先生家眷亦慷慨而逝。嗟呼!是先生守义报国,而先生之若妻若妾若女又守义报国也......。"又说"千秋与沮水之间,耿耿与日月争光,先生守义于中部,而中部后世人亦知先生矣。" 历史,是最公正、最无情的审判官。朱新究竟是不是"忠烈"?李自成算不算"闯贼"?千秋功罪,由人评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