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上古 >

蚩尤、三苗、九黎的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蚩尤是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和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
    蚩尤同时又是女娲黑虎族 族——苗裔。是黑蛇黑虎部族。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蚩尤是九黎族君长的称号。黎是青黑色的海河淤土,又是黑“狸”、“李”(虎)之名,又是黎(犂)地、种黍、稻等作物的黑牛。九黎族的牛是黑水牛,又名修狃,公牛名牯子牛,母牛名水沙,水牛可以犁田,又可作涉水之坐骑,又可以角抵御各种野兽,故被蚩尤氏尊崇为圣牛。蚩尤民作战时身披牯子牛皮、戴牛头,远望如牛首人身,八肱八趾疏首。传说蚩尤四目六手人身牛蹄,那是因为蚩尤兵把整牛皮或羊皮覆在身上,头尾完好,把它的头作为头盔,牛羊头均有二角,又像人头上长了二角,牛羊各有二目,加上人的二目,故有四目,牛羊四脚,加上人的双手,故有六只手,蚩尤兵人身,皮垂牛足,所以说是人身牛蹄。又传蚩尤八肱、八趾、疏首,这是把三重皮披在身上的结果。疏首即歧首,是因为三张皮有三首不能全戴在头上只能保留一个加上自己头,看上去就成人身两首。歧首即分叉之首。
    蚩尤的族徽在苗绣中样式很多,在北美洲密西西北河流域还发现牛首蚩尤氏贝雕像,其额头上多有古文尤字与“肥遗龙”的标志。
    苗绣中的古,是纵目三眼蛇的简形,蛇头又常常是作鸟啄状,是因为蚩尤氏有三支,又作三苗。
    蚩尤的异形王冠,广泛见于大汶口、良诸文化陶器玉器中。
    三苗为蚩尤氏先祖三苗(柯约、柯挪、柯乌)。蚩尤时代三苗从大地湾进到张家口一带与黄帝族为邻。兵败后南逃云贵湘黔为今三苗。即湘西、黔东北东部苗支、黔西北中部苗支,云南西部苗支。
    蚩尤发展了伏羲上元初历,在多水地区建立天文中心,在居邑筑城(干打垒),有城、有廓有祭祀中心。内城为京,外城为邑。有宫有郊,有台有坛,有圜有潬(善)。
    蚩尤还发展了耕稻作,发展渔业。畎夷在沉积平原的沙壤土上耕作,沟洫排灌系统完备,河湖港叉交织,舟船往来,交通便利。以后发展为九黎八十一兄弟氏族联盟。黎者,黍稻犁耕,遍布九夷,故名九黎。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当时与黄帝族炎帝族同为方国。蚩尤之时作五刑,始有“劓”“ 刵”“椓(作)”“鲸”“越滋丽刑”。原因是“苗民不用灵”对“灵”有抵触。灵”是蚩尤联盟用来统一管理各部族的历法和敬神敬主的制度,既有人不服,就必须用刑。还制定了违逆处罚的法律。蚩尤时已知冶铜,用铜作兵器,兼并二十一位诸侯。这是传说“蚩尤铜头铁额、吃砂石、兽身人语,齿长二寸(佩饰之兽牙)不碎战则以角抵人、人不能敌”的由来。
    蚩尤称帝号帝尤,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北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建都在河北龙门涧、东暖泉、涿鹿、怀来、滦平、栾城等地。蚩尤下传六世。
    与黄帝战于涿鹿的蚩尤是三世蚩尤,而黄帝则是第十世卉(音汇),在此以前,蚩尤与炎帝、神农、夸父已经逐鹿了三百多年。其间蚩尤与黄帝争战最激烈的时期也有一百五十多年。至黄帝卉时才被擒杀,帝芒始在涿鹿称帝。
    蚩尤失败的原因是神农与黄帝联兵,冲突的原因是避水害。蚩尤一部进入涿鹿怀来盆地,一部进入太行南麓和伊洛地区与神农发生冲突,以后遂有炎帝夸父联合蚩尤攻神农,神农又求助轩辕攻蚩尤之战。这中间双方互有胜负而且多次休战,最长的一次休战长达七年。蚩尤被擒杀后,刑天还带人冲入刑场,抡走蚩尤尸骨运至邢台,转给奢龙氏(阚姓蚩尤民),返身与轩辕神农氏再战。  奢龙氏把蚩尤尸又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当年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一九八七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蚩尤真身墓,证明史载为实。这个氏族表面归顺黄帝,实为蚩尤守陵,永世住在这一带。奢龙族住在东平湖梁山北的黑虎庙和台前村阚乡城,在那里还建立了一个高七丈的蚩尤冢。另有肩髀冢在山东钜野。由娵(邹)訾氏守护,蚩尤传六世,前后一百五十余年。
    注:蚩尤刵刑即断耳;椓刑即官刑,黥刑即刺脸用黑染之刑,越兹丽刑未查到。
    刑天为掩护蚩尤尸骨转移,于邢台,迎战轩辕人马,寡不敌众,被轩辕斩首,尸首不倒,血柱冲天,遂以乳为目,脐为口,舞干戚,又战,志不可夺。故传刑天舞干戚,猛志常在。刑天死后葬于常羊山,相伴炎帝。
    蚩尤、刑天死后,炎夷联军、军无统帅、兵败如山倒。于是举族南逃。南逃途中,又被力牧、应龙南北夹击,族民又只好沿黄河北岸逃难。大部涉黄逃入山东本土,一部过黄河到东坝头,于是东坝头就成了榆芒与南逃炎夷联军背水一战之地,结果联军大败,一分为三各自逃生。轩辕派风后与少昊,天吴谈判,意在分化炎夷联军,条件是只要少昊中立,双方便不再以干戈相见,于是少昊、天吴应允。
    这样轩辕便集中兵力追剿风伯、夸父,风伯、夸父听说少昊反水,回师北上在南阳盆地与神农轩辕联军相遇,夸父屯军邓县,桃林,风伯屯军桑庄,共工屯新野黑龙镇,双方激战,夸父北辙,以后在潼关战死在应龙(传说这是一种长有双翼的龙)氏军前,时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十月。榆罔占领桃都桃村。
    夸父既死,少昊清降轩辕,轩辕命少昊西征,出潼关,伐风伯荧惑,风伯被擒,炎帝军降。
    黄帝称帝封禅泰山,赐姓封疆宣告天下大一统。促使民族大迁徙,推动文化大传播。黄帝把有战功的人材、氏族团结起来,巩固了姬姜联盟,强化了国家政权的统一性,又进一步分流那些不合作的氏族。首先使东夷族三苗九黎联盟分化,再把东夷少昊部分化,使青阳和羲和总理东夷旧部。再迁白虎少昊与昌意(常羲);再分化蚩尤部,恶者北迁,善者留原地,为邹屠氏;再分化共工氏,任命后土、中立共工;再分化夸父,使其东、西、南、北分流,化为于夷、禺夷、雩夷、巫支祁、博父国等小支;再分流宿沙、畎夷等太昊族裔……于是发生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大动荡、大分化、大抗争、大融合、大迁移。既带来了灾难,也锻炼了这些民族先祖的生存能力。经过难以想象的磨炼,开疆拓土,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了新的灿烂文化。
    少昊清总理东夷,封地在冀南清和、威县、至鲁西南临清、清平、长青地区。北领青丘风夷、玄夷、东领山东半岛阳夷、黄夷(黄县)、莱夷(莱阳、莱西、篷莱)、南领蚩尤邹屠氏(台前东平、邹县、徽山)、任、宿(宿沙畎夷)、须句(句芒、女须)、睢鸠(徂徕山、大汶口)。
    是时东夷九族一分为三:东北九夷、东九夷、南九夷。东北九夷和南九夷均不愿接受少昊清管制,更不愿屈服于黄帝,只有东九夷接受黄帝和少昊清的统治。
    迁到辽东半岛的玄夷,以头颅变为尖颅为特征,又在头顶上蓄发编结为发辫,束于头顶,靠拢名奚夷。本溪、养息牧河,库莫溪河是其聚落之地,在丹东后洼发现的公元前四千五百年——三千年的奚族玄夷遗址,有陶文奚字,作不同形象。他们是肃慎人,契丹人的祖先。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金文奚字也很多,与后洼遗址发现的“溪”字相同。奚人初名幺或系,读希,以手作结,作系辫之意。奚为族名,亦为商代所封的侯伯诸侯国。 是东胡的一支,是东胡的远祖之一。奚在夏代为车正,为造车之族,奚仲是其代表。
    南九夷分布在淮河,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睢鸠氏、畎夷宿沙氏、九黎青阳氏、三苗蚩尤氏、太昊伏羲氏,女娲氏等遗裔在这一带生息繁衍,重建泰山文化。东北九夷创造了后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含黄帝文化)新乐文化。东九夷创造了青莲岗、大汶口文化。南九夷创造了前良渚文化。
    少昊白虎部与常羲氏(昌意)被迁西部(甘青之西)观测日月。常羲氏变为西陵氏,在若水成为若羌入赘女婿。蓐收与少昊同往,成为那里的大巫觋。以后和夸父部结合。
    炎帝九世夸父喋血潼关之时,风伯毕方与共工率夸父军民便离潼关西去。传说夸父在桃林化为桃仙,花如彤云,如火如血。父老相约:三百里桃林,世代不准砍伐伤害。以后家家奉祀桃棓(棒)大杖,画桃符,供猿猴,挂木瓠吞口,戴社火面具,以除精怪应龙。
    夸父族逃到老家甘肃长武、灵台、泾川、崇信住下,共工氏继续西行到六盘山、不周山固原一带老家住下,风伯入潼关后转骊山。
    牺牲的夸父是炎帝九世。牺牲后其下代为夸父二世,二世住在泾河崇信后(其生父居地),觉得无发展余地,于是便西行寻找新的居地,越过陇山、六盘山到达渭河,葫芦河流域到了天水秦安大地湾。这里水草丰美,宜于牧耕,全族大喜,但死伤也很多。天水是伏羲的老居地成绩。后来子孙繁衍,又觉得这个地方不够住了,于是听从长老建议,西去湟水寻找新的福地。
    夸父到了通天河,又继续往西,为料病倒在途中,死前对随从立下遗嘱说:改通天河为洮河,祭天的灵台地为临夏,我族以桃名姓可称姚邓,夏为狙猴神像亦我祖先神像是我先祖图腾。我族种的桃是华族的社树,夏是我族的自称,称夸人,来自华胥的盘瓠,又可称夏族。
    后来经长老推举立三位三世夸父,分别为渭水夸父、洮河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谱牒还分送给华山、天水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谱牒还分送给华山、天水夸父,按二世夸父旨在意布达族众。
    夸父逐日的传说缘于此。夸父逐日徽铭、史迹、绘于大河村文化(距今四千五——三千年间)河南汝州红山庙遗址陶缸上。
    泾河夸父桃都扶桑图,甘肃泾河镇(原夸父居地)世世剪纸为桃符变体。春节,家家贴在门楣上驱邪镇鬼。
    夸父族即《山海经》传说中的一个大人族。
    有娀氏居地与泾河夸父为邻,后迁华山地区与华山夸父融合,有娀氏子商契,就封在华山南丹上游商县,故华山夸父族徽完整地传至商代。
    《山海经》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均有夸父逐日图像,曾楚文化,都是由嘉陵江南下经三峡而入两湖地区的夏河夸父裔族创造的文化。
    以后夏河夸父一支又向南进入岷山地区,顺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在成都建立成都载天山,成为夏族中心。同迁的还有共工氏一支南下到邛崃、洪雅、珙县、六盘水、关岭。夸父另一支沿黄河谷北上,渭河夸父沿葫芦河进入祖厉河流域,泾河夸父由泾河、浦河进入宁夏的清水河继续向北与少昊昌意会合,并联盟。这三支夸父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前先后到达贺兰山、阴山、黄河河套地区。夸父桃河部与泾河部同时在此地与少昊常羲娵訾氏聂耳国联姻、常羲玉兔部入赘洮河部,在磴口建都于桃司兔城。常羲聂耳国居司兔河,即桃都司兔城。贺兰山、桌子山岩画都有聂耳国、夸父族人并出图。在阴山岩画中还有许多夸父与太阳合体人面像、祭日祭天太阳历石圣迹像、夸父祖先像、少昊昌意(常羲)聂耳国腾徽铭,夸父与狙猴扶桃木合一像、夸父逐日,桃都扶木像等等。
    夸父一支还到了贝加尔湖,这已是六世夸父之时了,形成贝加尔夸父支(五世夸父在阴山与贝加尔湖途中去世)。又过了许多年,七世夸父又率众向黑龙江流域迁徙建立博父国。大夏又分出黑龙江博父支。
    黑龙江夸父、贝加尔夸父都留有岩画可以佐证。后来,夸父人迁到黑龙江下游舍卡奇——阿兰村附近,也在这里留有石刻猴面人像。在可尔河口沃尼林斯可叶村民掘出的属于仰韶文化的红色陶器中也绘有上述人像,罐中又有一个类人猿的装饰头像和舍卡奇村石刻完全相同,经测定在公元前三千年。
    夸父族以后从黑龙江下游沿鄂霍次克海到了堪察加半岛,越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再到加拿大西海岸,形成一个迁徙带,且住且迁又形成一个个聚居区和都邑,相传为《山海经》中所说的桃木三千里的桃都山、度朔山(度北山)。《山海经》记载说:“大荒之中,有山名衡天,有先民之山,有般木即桃木千里”。这些先民自海外西北至东北,依次有无膂国、烛阴(祝融)国、一目鬼国、柔利国、相抑国、深目国、无肠国、聂耳(儋耳)国,进入度溯山后又有夸父国(夸父死于桃都后始有度朔山),博父国、拘缨国“有寻木长千里,在枸缨南,生海上西北” ( 夕)踵国(其为大人,两足为大,又名大踵,夸父裔支)。度朔山是夸父族人渡太平洋或白令海峡之地。王充《论衡?订鬼篇》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向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夸父族在此渡海,死亡甚多,故传为鬼门。在公元一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前东渡美洲的新石器时代的主人燧人,称为美洲土著人的话,中断若干年后又由夸父族打通。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夸父人,仍称夸父,但被欧洲学者译为“夸丘”、“夸扣投”、“夸圭特”,他们把石圭发展为图腾柱,树立在村头,和墓地。海达,奇多望卡尼亚加,尼西加缅闪等族,都是夸父(夸扣)的族支。现今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存有海达人狙父图腾柱(炎帝连山冠),中国黑龙江下游那地人博朗村出土青铜雷乌萨满像,中国东北满族女真萨满木雕头上鸠鹰雷鸟像可为佐证。同称为“那地尼”、“那地人”,显然都是来源于中国甘肃天水秦安“大地弯”,是天水夸父部将这一族称带到美洲。
    夸父族又继续沿着美洲西海岸海陆并进迁到了南美洲秘鲁,建立夸父查文国,时在公元前三千至二千五百年间。形成后来的秘鲁查文文化,以及贯穿整个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
    被轩辕流放到东北的蚩尤一支以后也到了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分布在田纳西,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等地。当地有一种大螺,蚩尤人用它来进行雕刻。刻族史族源族发明,族功德,俨然是一部图典。这些雕刻发现于斯毕拉?蒙特。被阿尔堪萨斯大学博物馆收藏。其中一幅伏羲,女娲图比中国汉代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年代还要早。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带住下来,各民族各据一山或各据一水分为夸父铜柏支巫支祁;大别山西南稀水为封稀氏;巴水为蚩尤修氏;举水为举父氏;其西鸡公山南聂水为聂耳国(儋耳国);其西环水为来自泾河支流环江迁来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涡水上游为天吴虞氏;中游为历山氏;下游为祁姓神农氏;其西大洪山区为共工氏;汉水襄阳为朱襄氏;宜城为常宜氏;钟祥为钟山氏;其西南漳、朝阳、漳水为自太行山漳河迁来的太昊句芒重氏;其西沮水为自太行沮水迁来的女娲虘(女虘)虎支;浊漳河为重(句芒) 虘合居之地;又其西黄柏河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乡迁来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长江西陵峡为西陵氏常宜,以宜昌为都,又迁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联姻族娵訾氏常仪或常羲(昌意)。
    这样他们在淮河,长江中、下游、中游以北地区重建了炎帝文化,三苗九黎文化。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炎姜的仰韶文化传统带到了淮河流域和湖北地区创造了大溪文化和屈家领文化。营建湖南澧县城头古城和湖北荆山等古城。
    以后桐柏山和大别山系的蚩尤氏族繁衍生息,又迁入鄱阳湖(古彭蠡湖)地区。原在大洪山、荆山水寨各氏族由于同样原因,迁入洞庭湖地区分布在湘、资、沅、沣、酉水,以三苗九黎部族为众,蚩尤王族则居位在安乡县重建三苗国。
    史传黄帝寿一百一十到一百一十七岁或言在位一百年,系指涿鹿时代黄帝氏族执政时期。
    涿鹿黄帝在北方休养生息百年之后南迁王屋山,再迁华山,河南灵宝。号有熊氏(实为熊)灵宝黄帝在位十九年,铸天、地、人三鼎于灵宝城东南十里荆山(又名铸鼎原,本为夸父山),传说铸鼎后,他白日飞升羽化而去。
    传说黄帝内经,本草成于此时。
    灵宝黄帝死后葬荆山名黄帝冢、涿鹿黄帝死后葬桥山。荆山有贞元十七年(公元八0一年)立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荆山在河南灵宝,桥山在陕西黄陵。
    以后又经过帝鸿和帝轩两个时期,前后共一百八十多年,先后迁都宜阳、密县、新郑、祁家河、山西、双池、轩岗等地,黄帝世衰、少昊颛顼代兴。
    黄帝时期是以武功统一天下,开启玉器文明时期。
    蚩尤和黄帝都拥铜兵,故称“民主”。我国发现最早的铜器遗物是姜寨仰韶文化出土的黄铜管,经测定在公元前四六七五年前后。在内蒙古西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多块铸铜陶范,以后在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马家窖类型文化遗址中都有铜器发现。
    少昊颛顼时代(公元前4050-3380年前后)
    黄帝后期,东部少昊与西部少昊日益强大并联合起来向中原会聚,邹屠三苗与共工夸父重振族威,少昊代黄帝登临帝位,重建三苗九黎国,都兖州曲阜穹桑。
    少昊的父亲族因以太白金星为主要观测星,父为白帝子,少昊继承这一天文成果,故名金天氏。母皇娥,母系下传以鸠鸟鸷类为图腾,皇娥并继承太阳历,为主管相风木相风仪,立在桑丘,故又名穹桑氏。
    《山海经,海内东经?海内北经》和《庄子,逍遥游》均有列姑射与始鸠国之说疑为皇娥与白帝子相爱之传说。
    《左传,昭公元年文公十八年》《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地形篇》以及《山海经》其他各经对少昊(帝俊)后裔均有许多传说。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日冥师。生允格,马骀……少昊生晏龙、羿、蒍、始州、北齐、叔歜、儋耳帝鸿、十二月女和月母、玄股、天吴季厘、齿民、倍伐、张弘、中容……等。
    还有八才子、不才子之说。不才子谓“穹奇”状如虎、有翼、或谓“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猓狗、食人,食人从首始”。
    以上子裔均表示分封、入赘、夫妻联姻女系下传或代系不明。不都是直接下传。
    少昊另一支羲和氏早在公元前五千四百年至五千一百一十三年因海浸迁到美洲加利弗尼亚和墨西哥北部地区,以羲华华(奇瓦瓦)为居住中心。
    少昊常羲、羲和之国其裔民的一支又西迁至甘、陕、南下云贵,其中一支为今四川凉山彝族和云南彝族之先民,又有一支南下海南为今黎族之先民。
    在山东江苏一带少昊羲和常羲氏族为少昊直系裔的北支裔(三苗九黎北支)。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二九年)载:少昊裔郯子朝见鲁昭公,昭公问郯子:少昊氏以鸟为名是何原因,郯子说:“少昊是我祖先,我先祖少昊名鸷,登帝位时,恰有凤鸟来贺,所以鸟为我族族徽,纪于鸟,并以鸟的不同习性区别各氏族的分工和官职名称:凤鸟氏为历法之总正;玄鸟氏主管春分秋分节令,名司分;伯赵氏主管夏至冬至节令,名司至;青鸟氏主管立春、立夏、名司启;丹鸟氏主管立秋、立冬,名司闭,祝鸠氏为司徙,睢鸠氏为司马,鸿鸠氏为司空,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同事,这五鸠教化管理百姓,五雉氏管理百工,改良器物用具,统一度量衡,使百姓遵循农时不乱耕作。
    由此严密的分工,可以看出了当时的社会已是一个多层次而机构完备的国家了,是一个以德为天下号,以“德”为纪,或以图腾,社会分工为氏的国家。
    郯子所说的先祖少昊即是被黄帝封在东部统领东部九夷使四鸟的少昊鸷(青阳玄枵),同时还统理九狸旧部及一部分有熊氏族裔(黄帝后期帝鸿时入赘依附于少昊的黄帝氏族)。
    今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崖岩画,就是少昊鸷鸟氏的天文日月星象图,共分四组,这些天文象形字是少昊氏族继承太昊文明的证据。
    大汶口、良渚文化地区出土的鸟图腾柱,大山纪历八卦太阳历,璇机玉衡天文观测仪,牙獐与牙璋量天尺,进一步证明了是伏羲,太昊,少昊文化的继承。巴人是太昊裔。龙山文化,巴蜀文化地区民族至今保持了大汶口文化牙獐的祖制。凉山彝族称少昊是支格阿尔,是少昊裔,彝族巫师毕摩禽克使用的就是牙璋牙钺量天尺。
    这种观天用的璇机玉衡,一直使用一千五百多年到商代末期殷墟中尚有遗存,而且形制多样,甚至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
    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九黎乱德”。少昊时,保留了鸟官制,又实行金星历,日月阴阳合历。少昊又采取宽松治理政策,不断立族分氏,以族为国,支庶迅速繁衍,遍布山东、辽东半岛,国族上百。各有自己的祭祀中心(高、昌、京……),各建灵山、灵台、灵柱、标志城邦国家家业已形成。国之四周又出现许多聚落即后来的村、镇,各国族围绕祭祀中心又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这就是以族为中心的国族或族国。
    少昊族部有就二十五个。羲和阳夷日族十个。昌意(常羲)兔族十二个。另有女和月母国。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鸟、三五彩鸟(皇鸟、鸾鸟、凤鸟)至少十二个。九黎九虎九个。蚩尤已分化为蚩、尤、邹、屠和邹屠至少五个。人夷分化为人、修、儵、条、已、己至少六个。畎夷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个。重,分化为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该,分为蓐收、奎、封豕、封稀、防风、大人至少六个。熙,分化为宧、已、熊、龟、鳖、鲧六个。其他如吕(莒)、费、奢比尸国、君子国、天吴(虞)国、青丘国、黑齿国(黑夷)、凿齿国、危国、雨师妾国、玄股国(玄夷)、劳民国(崂夷)、窫窳国、始鸠国、中容国、司幽国(奚人)、白民国(白夷)、女丑国、壎民国、弇兹国……都因少昊鸷开明宽松的治理方式,氏族迅速滋衍。
    这样三苗,九黎氏族文明繁荣,进一步涣散了少昊巫政。
    高、昌、京是不同国族建立的祭祀宫殿,与个、亭不同。高、昌为北方城廓民居,京为南方吊脚式楼建筑。亭,个是四边无壁,只有立柱和顶的建筑。
    凡建有灵台之地,均为国族之都,国族越大,灵台就越高越大,当了天子,自然就要去泰山封禅,因为泰山在山东半岛是最高最大之山。封禅,即封神封祖先、封功臣使地界所有有功之人都升到天界,列宿天庭。
    上古之时,凡联姻族迁徙,均结伴而行。高氏、昌氏均发祥于古青州、昌潍地区,青州得名与清阳有关,为少昊爽鸠氏居地。故清河、青城、高青、高城均在一处,高密(高氏、密氏合婚族)、高唐(高氏唐氏合婚族)、高乐(高氏乐氏合婚族)、高阳(高氏与阳氏的合婚族)等地均为这些合婚族之居地。高青为高与蜻的合婚族名。昌潍为水名,潍又为系(奚氏弇支氏裔)与佳(鹰)的合婚族名,清河也是水以青名。秦汉之后又有昌邑、阳谷、山阳……等地名出现。
    为避水患东夷族均改平地祭祀为台地祭祀,河南称为岗;塜、丘、河北称台,江苏称墩,鲁中南称孤堆,城子等,而且祭祀中心越建越宏伟,开始为祭天专用叫郊,后来慢慢变为在节日可以游览之地,后来分离出来,叫太庙可以在这里祭祖,行施政令,又叫明堂。后来又叫作宴会、射艺、养国老之地,以后又分离出洋宫(太学)等。明、清、北京的天坛、地坛、月坛、日坛,先农坛以及太庙等均由此而来。
    由于少昊末世,巫政乱德,遂由颛顼代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天地通”。
    少昊鸷(挚)少昊之一支,下传六世,前后共260年左右。在此之前这个氏族已存在三千多年(即古老的伏羲氏族)。伏羲六世少昊称帝只有十六年。
    少昊颛顼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少昊之前,天下之号象其德(政绩),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以部族国族联盟,称雄天下的名号),象其事(部族联盟宗主领袖及其臣属的社会分工或官职分属之性质),因此只能记载眼前发生的事,无法追记以往之事。
    颛顼时代(公元前3787-3380年)
    《史记?五帝本经》:黄帝妻嫘祖生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鸟喙、麟身渠股,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
    蜀山氏女昌仆,世为天文世家,颛顼出生后,继承母业,观测北斗星,头戴通天尺木冠……。
    颛顼生于若水,若水因产生若木得名,同建木一样都是测日表木,在不周山西。
    颛顼长大后,从师伯夷父,就任少昊昌意,昌濮联盟的联盟长,帮助西部少昊摄朝云,司彘之国王政,行金星历,号金天氏。
    颛顼娶(阝九)夷女为妃,名九嫔,死后同葬于汉水上游鲋鱼之山。
    《山海?海内东经》:“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阳,九嫔葬阴。”
    蛇又作九,九族之女死葬要归根,所以同葬鲋鱼山,因此《山海经》又说:“有四蛇卫之”。
    颛顼葬鲋鱼之山,也是一种返祖归根的传说,因为颛顼继承的是少昊母亲皇娥观测北斗星的传统。传说颛顼“死而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鱼妇即鲋鱼。而北斗星又为玄武鱼蛇之象。“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所以颛顼葬地不管在哪里,都为鲋鱼之山。
    当黄帝王族退回北方,东部少昊青阳登帝位后,西部少昊、昌意、昌仆、韩流、颛顼诸氏族,开始向东移动,准备回到故乡故土。颛顼氏族在迁徙途中与共工氏发生剧烈冲突。不久又遇到泾河水害,沿秦岭行到临潼,与老童结盟,老童人赘颛顼氏为胥。老童原是伏羲、炎帝时主持观天大风雨表的祝龙祝融后裔。他们结伴东行于潼关,以后又与夸父结盟。颛顼时居灵宝,再居灵宝北重王村。另一支沿南洛水东行,在伊洛与娵訾氏会合,终于回归故里。
    昌仆颛顼氏继续东迁,到达兖州,昌仆氏定居于济宁独山湖,居濮城。颛顼氏居干城(今古干城)、韩流居韩村。后来昌濮又东移居阿城、东阿城,在东阿立天文观测中心,少昊清阳在清丰设立大天齐表。
    颛顼氏迁到濮水后,成为少昊清阳的亲族。族中有一非常聪明的少年,被清阳赏识,教他各种天文知识,故《帝王世纪》、《水经注?若水》说:“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孙少昊金官之政,以水德王”。后来少昊清阳帝匠敬举颛顼为帝。少昊清阳以颛顼辅佐有功,封高阳。时在公元前三千七百九十年。
    高阳,本作高羊、弓高羊、有穹高羊。高羊故地是炎帝氏族姜姓羌人羊图腾氏族的都邑或聚落,少昊清阳封颛顼于此,成为颛顼氏兴起之地。此时的颛顼是从陕甘迁到中原的颛顼族裔支,号高阳氏。
    常羲是少昊妻之一,早于黄帝,黄帝使之占月,发明六合历。这个氏族曾在洪水为患时,与少昊、羲和氏俱迁于中美洲,于奥尔梅克拉文塔留有常羲(常宜)制六合历石圭祖石。
    高阳虽是颛顼氏兴起之地,却不是帝丘。颛顼帝丘在顿丘、位在今河南濮阳,后被水淹。今河南内黄梁庄乡西大城村(又名三杨村、大王城),另有古顿丘城遗址。第一代颛顼称帝在顿丘,归葬也在顿丘,家族墓也在顿丘。
    后来,濮阳因地势较高成为新一代颛顼政权的帝丘。颛顼时代任用南正重司天属神,命火正黎,司地属民,进行历法改革,重,司天,观星象灾变测人间灾变,反之观人间灾变,知星明灾变,收集观测资料,颁于天下(如同今日之气象预报)。黎领导百姓治病防灾,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农、商、渔、牧……)。
    原先民神同位时,任何一个家族巫觋都可能登临自己的祭坛,现在不行了,只有大巫觋才可以在其坛台上的神殿中进行祭天,观天象,做历算,授时活动。至于其他所有祭祀中心,均封闭起来不准再用。于是天归天,地自地,天地人神交通断绝,是为绝天地通。这是一项重大改革。所以颛顼之后的帝王只能记于近,而不能记于远。因此,职官之名大约就变成管理民事的司徒(土)、司马、司空(工)了。黄帝以后,颛顼再一次强化了中央政权,宗伏羲、建寅,颁颛顼历。
    黄河水患历代祸及共地(共工氏居地)、濮地(颛顼居地),共工氏治水很有经验,故在少昊之后颛顼仍用共工为水官(司空或工正),但有时因洪水过大,共工氏堤防被毁,大水不免冲到颛顼居地,颛顼误认为是共工以水逼他,于是便有讨伐共工之事。共工本为水官已在尽力减轻水害,而且看到“堕高堙卑”之法已不灵了,便急中生智凿山开豁,或削平山头以泄洪水,结果收到了显著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受到讨伐,自然愤怒之至,随即进行反击,双方对峙,争战多年不分胜负。史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缘于此。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
    大约距今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五百年间(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这三百年当中,海浸又一次发生,终结了颛顼与共工氏的恩怨纷争。少昊、共工等氏族纷纷乘船(芦苇舟),向山地逃亡。在华北,他们沿太行山向北进入燕山,向东北转入努鲁儿虎山,辗转又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三千列岛、阿留申群岛,最后在今美国俄亥俄州亚当斯县定居(后又转到美洲西南部),筑赫比人螭龙丘。
    而留在中原境内的“涅氏”,则依“涅水”而居,其地在太行山西麓余吾、虒亭、襄垣、屯留、壶关一带。这些古老的地名现今犹存。
    美国境内的那瓦霍人、赫比人世代流传至今的《四大世界递升迁徙图》,就是共工氏的族徽。那瓦霍图为圆形,赫比图为方形。中国境内发现的共工氏图徽图像很多。
    伏羲女娲——炎帝系另一支,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间与南方北方的祝融氏会合,在洪水泛滥时期,同乘苇舟,经不同道路到达美州,这一支的后裔就是那瓦霍人,他们是从大河村、磁山出发的。
    赫比人、那瓦霍人同属“帕布罗”——粘土建筑的村庄——耕田的殷地安人。其建筑形式都保持了共工——后土的“邛笼”特征。
    共工之名是由于这个民族世代为木正、工正、水正。用斤伐木,筑堤、挖沟、排水、建屋、建坛台造舟车,他们用的棍叫“杠”用手持斤伐木叫“攻”,用力作工叫“功”。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帛书中的“共工”二字作“共攻”,可知攻、功、工可以通用。
    “共”之意为筹谋、齐举齐攻、恭敬、供奉供给。
    共工氏的贡献很多,担负着多种要职,造福于世世代代,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后来,共工氏分化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龙氏裔又名吉方)等支族,至颛顼时改为司徒。“共工”是以德名族的一个大民族。
    “帝江”、“帝鸿”是连山共工氏,在神农时进入岷山地区。在甘肃临夏、四川邛崃、茂汶、广汉、珙县、西昌、云南祥云、元江流域、麻粟坡以及广西,直至东南沿海,香港等地都留下了绵延至清代的纹字。一九八六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石璋上的连山纹,与历代铜鼓上的连山纹一脉相承。由此可以知道共工氏的这一支历代迁徙,生存的路线。
    (工口)实为工,吉方是(工口)方、土方的讹变,是后土,句龙纳入黄帝氏族的别称。僰人是供工后裔。句町是句芒、句龙之后裔,帝江、帝鸿是共工氏族的杰出领袖。龚方是共方之先,是由共工向共方的过渡。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内始终处于霸权地位。自伏羲、女娲之后王霸于伏羲神农氏之间。当炎帝族被黄帝打败之后,共工肩负着复兴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继续领导炎帝氏部族联盟与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后裔遍及中国大部直到美洲,分成共、龚、湟、(工口)、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壮等族以及迁到美洲的赫比族和那瓦霍族。
    逃往北方的少昊鸾鸟部到冀东迁西滦河一带留下;少昊黑虎部入居辽宁鲁儿虎山;天吴水伯住朝阳,袭故土旧名,与轩辕后裔共创牛河梁红山文化。颛顼部到了黑龙江与夸父部大人国会合,定居在此,成为传说中的北方玄武大帝。后来他们中的一些族众又东渡北美南下南美,至今在美国各地发现的俄克拉何马、斯毕拉蒙特贝雕,加利弗尼亚楚玛斯岩画,圣埃米格迪亚洞中岩画和圣塔,巴巴拉山上岩画中,以及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州文化遗存中都有他们的遗迹。在今墨西歌竒瓦瓦州出现了少昊羲和国肇造的玛雅文化。
    公元前三千年后,渤海、黄海水面下降,华北平原洪水退却,逃难各族纷纷返回平原故地。出现了劫后民族共和,天下大治的局面。
    这时的颛顼任命重和黎进行巫政历法改革,统一历法,天下有章可循,各氏族忙于重建家园,互通有无,民心安定,经济繁荣。又任命少昊四裔叔重为木正、该为金正、以修熙为水正、黎为火正、四叔世不失职。疆土北至漠北,东至黑龙江东北,西至昆仑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为颛顼之天下。
    这个时期四大族(帝俊、颛顼、炎帝、黄帝)文化(大汶口、大河村、庙底沟、红山)得到空前繁荣,并交汇于中原,成为民族共和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河村文化是颛顼重黎文化,庙底沟型仰韶文化是炎帝文化,红山文化是颛顼、黄帝、少昊诸族共建之文化。
    颛顼称帝前,颛顼氏族已存在二百余年,继少昊称帝后又延续四百四十五年。
    公元前三三八零年至三一零零年前,黄河下游洪水再次泛滥,又造成华北平原氏族的大移动,纷纷向东北幽州大地,大茅山、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伏牛山逃亡。黎氏据浊漳河建黎城,与住在这一地区的共工、后土、鹳兜、夸父、四岳、大彭等氏族发生冲突。颛顼氏族又与居住在安阳共头山的共工氏发生冲突,共工氏堤坝被毁,洪水冲击颛顼居地,遂放弃濮阳,向北方逃难,以冀河、潴龙河畔建高阳城,以后,颛顼氏族衰落。
    是时,居住在伊洛地区的高辛氏摄政王喾举兵伐共工。先命火正重攻,不克,复命木正黎佐重,又不克,废重黎祝融官职,又命重、黎弟吴回用围而不攻,困而以耗之计,又断共工水源,终于攻下共工居地共头山,破涅都。喾使吴回复居“火正”,仍为祝融之官。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聩氏,生六子,得八姓。
    共工氏被彻底打败,向北逃亡,中原无主,喾于是代颛顼称帝,始称帝喾,号高辛氏。
    颛顼氏到北方后,较逃到北方的黄帝、蚩尤、少昊诸氏族之裔实力较强,故独称霸北帝,又因其头戴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虎、危。”《尔雅?释天》:“玄枵、虚也。颛顼之虚,墟也。北陆,虚也。”郭璞注:“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淮南子?天文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螟,执权而治冬。”
    颛顼时代使用的水星历,是以辰星为主要观测星,制定历法,颛顼水德、司北辰主水。
    玄冥是修(已)即蛇与熙(龟)的合婚族。
    重、黎或重黎皆为氏族族团名,是古老的氏族。重为太昊佐、少昊叔。黎为东夷族团领袖,也是少昊叔,是分衍出来的大巫觋集团。
    黎即后土,善于掌握气候节令的变化规律,教民适时播种收获。
    重黎是重和黎的合婚族。在颛顼之前早已存千年。
    因此,颛顼时代仍起用重黎,命重司天属神,命黎司地属民或重献上天,黎邛下地。表示夷、炎、黄三大族团联盟。颛顼为主,东夷为二,炎帝为三,即非血亲集团加入王族为子一级集团,纳入颛顼族系。
    重黎的黎被称为“祝融”之黎,又称铸融。炎帝时为“火正”,又可视为铸金属黎铧或锄的工正。也可视为共工。
    重族主要活动于山东北部地区。黎族主要活动于山东西部和豫北,晋东南,冀南地区。重黎氏族主要活动在章丘,平陵……等地。
    重和黎族独司天地鬼神以来又被称为“祝融”。不仅颛顼用之,其后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时,程伯、休父为其后。
    陆终的后裔,重要的有第三子彭祖,封地在彭城(徐州铜山),豕韦是其别支;第六子季连,后为楚国先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