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登上子午岭主脉的制高点,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起伏,如同一条条游龙分趋各方,层峦迭翠,一望无际。两千多年前,要在这样的几百里长的岭上辨明地形,选定线路,修筑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的确是相当不易的,这只有在秦朝这样大一统的国度中才能完成。对于东南沿海和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始皇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与周王朝有过交往。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杂,因此又称"百越"。其中,"东越"分布在瓯江流域(今浙江温州一带);"闽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区、闽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散居在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这些越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生产技术比中原地区落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异军突起,吞灭强大的吴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进入战国时代,越人遭到楚国不断蚕食最后被吞并。秦始皇灭楚后,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领,建立了会稽郡和闽中郡,任命东越和闽越的首领为郡守。 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一支由流浪者、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南越和西瓯。秦军分五路进入岭南地区,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进展缓慢,一时无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久而久之,给养供应发生了困难。为了保证攻打岭南大军的后勤供应,秦始皇命令史禄负责转运粮饷。史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经过精心勘察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灵渠。史禄为解决行船的难题,在灵渠上修建了36座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这一条设计精巧、工程艰巨的伟大航道,直到近代还在发挥它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发电方面继续发挥效益,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杰作。灵渠修成后,秦军加强了攻势,长驱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杀西瓯首领。在秦军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越人仍未屈服,他们逃入茂密的丛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等优势,与秦军周旋,搞得秦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连主帅屠睢也丧了命。但秦始皇下定决心要平定岭南,不断增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彻底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 第二年,又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在攻取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兵修筑通往云贵的道路,道宽五尺,称"五尺道"。秦军通过"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迅速征服了当地少数民族,设郡立县,委任官吏统治这一地区。经过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内蒙古以及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