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秦朝 >

大秦帝国简史: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6)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前234年,秦军对韩国发动攻势,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尽管韩国割地称臣,以延缓秦国的进攻,但仍未使秦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将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获韩王安,将韩国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至此韩国灭亡。秦灭韩后,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赵国。
    秦国在攻赵之初,遭到了赵国的顽强抵抗。赵国名将李牧骁勇善战,屡败秦军,以至秦军闻风怯战。于是秦国施计收买了赵王近臣,大肆诽谤李牧,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颜聚杀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败逃,赵王迁成为秦军的俘虏。同年10月,秦军攻克邯郸,赵国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赵国实际上灭亡了。
    秦灭赵之后,王翦乘胜率军北上,驻扎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临燕国,威胁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燕国本来距秦国最远,但赵国亡后,燕国统治者感到唇亡齿寒,惶惶不可终日。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反而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谢罪,但并不能扭转局面。燕王在辽东苟延残喘4年之后,终于被秦所灭。
    秦军攻克蓟城后,把军事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南面的楚国和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10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国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放黄河、鸿沟的水灌进大梁城内。3个月后,城墙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此时,楚国正在发生内乱,政局不稳,国势日衰。公元前225年,秦准备兴师灭楚。秦王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询问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多少兵力。李信年轻气盛,骄傲轻敌,说:不过20万吧!而王翦谙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国地广人多,坚持非60万人马不可。秦王认为年老的人到底胆小,就派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20万大军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推托有病,告老还乡了。
    秦、楚大战一开始,李信兵分两路,攻势迅猛,连连击败楚军。李信出师告捷,正准备与蒙武会师,不料楚国大将逃,士兵伤亡无数。消息传来,秦王大为震怒,把李信革了职。他亲自登门去向王翦承认错误说:我没有用将军的计划,李信果然使秦军丢丑,请将军出征吧!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军队进攻楚国。王翦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他选择有利的地形扎营,教士兵整日操练,坚守阵地,不理睬楚军的挑战。这样过了一年多,楚军的斗志渐渐松懈,而且粮草不足,难以支持,开始向东撤退了。王翦乘机率军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的主力,杀楚将项燕,攻占大片楚地。第二年,王翦、蒙武攻取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又挥师南下,平定楚国江南之地,降服了百越之君
    秦国相继灭亡了五国,最后只剩下齐国。
    齐国曾是战国时与秦并列的两强之一,当末代国君齐王建继位时,国势已经衰落。当时秦国采?quot;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中原诸国攻伐不止,各国自救不暇,而齐国地处东方海隅,与秦和好,几十年未受兵火破坏。它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则采取坐观成败的态度。秦赵长平大战时,秦军断绝赵国粮道,赵国要求支援粮食,齐国坐视不救,眼瞧赵军惨败。虽然齐国暂时避免兵祸,但秦国终究没有放弃灭齐,最后造成亡国的结局。
    齐王建是位昏庸的君主,他任用秦国奸细后胜做丞相,朝政日趋腐败。公元前237年,齐王建去拜会秦王。秦王特地设酒宴于咸阳,双方推杯换盏,显得十分亲密,这反映出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胜利。从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帮项燕率军奋起反击,经过三天三夜尾随追击,李信军大败溃助其他五国攻秦,使秦的统一战争减少了阻力。当时一些诸侯国贵族,曾相继流亡齐国,有人劝齐王给予帮助,让他们复国攻秦,但是齐王建不听。当秦顺利攻灭五个诸侯国后,齐国灭亡的灾难终于降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奉命从燕国边境南下,猝然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秦王派人引诱齐王入秦,相约封给他500里地,齐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结果被囚禁起来,最后在那里活活饿死。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