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迫切需要天下安宁的要求。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各国诸侯争夺土地、兼并人口、战争连年不断,战祸极其残酷。当时的军队与盗匪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进入到别国领土,就割掉庄稼,砍伐树木,破坏城市,平毁沟池,焚烧房屋,抢劫牛羊,敢于反抗的民众就杀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绑带回作奴婢。到后来,虽然只剩下七个大国,可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且更加残酷。一场大战之后,交战各方损失都很惨重,往往出现国内空虚的局面。战乱不休的根源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因此,当时的中国需要统一,统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自从秦统一以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某些时候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因此秦国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朽的伟业 连年不息的征战 早在战国时期,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游弋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迁徙,没有农业和城池,注重骑马和射猎。他们没有文字,尊重强健武勇的青壮年而轻视文弱老人。战国晚期,匈奴势力逐渐强大,匈奴贵族有强烈的掠夺欲,中原内地精美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他们经常入侵,抢劫财物,掳掠人口,造成很大危害,尤以与它接壤的燕、赵、秦国所受威胁最大。当时这三个国家都分别筑长城防守,还经常派驻数十万大军随时反击。 秦统一中国前夕,各诸侯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河套地区。匈奴的骑兵十分凶悍,速度快,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驻守北部边境的少量秦军无法阻挡匈奴骑兵的进攻。为了清除匈奴的威胁,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从东到西视察了整个北方边区,确定了大举进攻夺取河套地区南部战略要地的方针。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迅速收复了河套南部地区,将匈奴赶往黄河北岸。这一场大战迫使匈奴向北退避700多里,10多年不敢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秦帝国的威胁。秦始皇在这一地区新设44个县的建制,大量迁移内地民众去居住,把这个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秦的手中。后来,秦军又渡过黄河,继续向北进击匈奴,占领了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并设置九原郡统辖这一地区。与此同时,秦朝开始在北部大规模修建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余里。秦代的长城比现存的明代长城更靠北也更长。它的西段是防止西面的少数民族羌戎的入侵。长城的中段和东段是最重要的地段。中段穿行于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水流湍急,形势险要,长城城基最窄处宽仅1.1米。东段则以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之中的长城最为险峻,现在残存的墙基平均宽3.5米,高3米,用石块垒砌,因石质含铁,呈紫红色,俯视长城如一条紫色腰带,盘绕于挺拔峥嵘、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中。长城的建筑方式有三种,即土长城、石长城和木长城。木长城由于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土长城主要建在沙漠和平原上,用板筑法夯土筑造而成,墙身现在已毁坏不存,仅能见到墙基痕迹;石长城主要建在山岭上,用石块垒砌。长城的设施配备主要有烽燧、亭候和边城。烽燧就是烽火台,是传递报警信号的高台,遇到敌情时,白天燃起浓密的烟雾,晚上则点起火把。亭候是一座座很高的嘹望台,上面有一个亭子,故称亭候。边城是位于长城内侧的兵站,是军队的集结地点。 长城所经过的地区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军队供给很困难,所以守卫长城的军队就在边城开垦农田,以保证粮食供应。 长城的修筑共用了9年的时间,为加强对长城沿线的统治,秦朝在北部地区设置12郡进行管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长城发挥了它应有的防御作用,它进可攻,退可守,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北部边区安定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大功劳。长城是古代世界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气势雄伟,历史悠久,至今还被看作是坚不可摧不可逾越的象征。但是,修筑长城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它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蒙恬率领的30多万大军在冰封雪飘的北国艰苦奋斗十多年,大体上10个人当中要死掉六七个,更不用说那些调去修筑长城的民工的悲惨处境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表达了百姓对修筑长城的不满情绪。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结婚不久,便被征去修筑长城,一去音讯全无。孟姜女想念自己的丈夫,冬天没有寒衣,便亲手缝制,送到长城下去寻找丈夫,但丈夫已经累死了。孟姜女抚摸着丈夫的尸体,呼号哭泣,发泄了天下大众的怨恨。孟姜女的泪水感天动地,哭了七天七夜,长城也被哭倒了。后人怜其不幸,在山海关建造"姜女庙",撰联赋诗,表示同情。尽管如此,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肯定的。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快速地调动军队支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从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全长1800里。"直道"比喻路线笔直,马车在这种大道上可以飞驰,犹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起点在云阳(今陕西淳化),沿子午岭北行,至陕北定边县,然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东胜县附近渡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从直道残迹来看,路面宽达22米。直道工程非常艰巨,沿途开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后还没能完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