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石壁上的“驾鹤书院”(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腾讯新闻 佚名 参加讨论

    2高僧觉昕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北宋王朝的生死存亡之秋,也是王安中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10月,金兵攻打北宋首都汴京,由于李纲的顽强抵抗,金兵无法攻入,双方订宣和和议。
    11月3日金兵再次攻宋。宋徽宗赵佶被吓破了胆。1126年1月,正值壮年的赵佶为逃避责任匆匆地让位给太子赵桓。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悲催一次皇帝登基。史书上记载,赵桓是哭着坐上龙椅的。
    赵桓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在北宋危亡之秋,换上这么个皇帝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了。
    赵桓是被逼继位的,但不敢迁怒于父皇,只好迁怒于他的宠臣了。王安中便首当其冲被贬到广西象州。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王安中的命运正应了这句话。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靖康二年),赵佶皇位还没坐暖,金军便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 把他和太上皇宋徽宗,以及大量赵氏皇族 、后宫妃嫔与贵卿 、朝臣等共三千余人给抓了,并押往金国。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但此时,王安中已被贬到象州,刚好躲过了这一劫。
    王安中在被贬放广西象州途中路过柳州时,结识了灵泉寺住持净悟大师觉昕。最后正是觉昕在柳州促成了“三相”的聚会。
    觉昕是何许人,有这番能量?史料记载,觉昕是宋代高僧,北宋绍圣初年师从慕哲法师游京师(开封),居法云 、慧林 、智海等禅寺,北宋末年为避战乱南来柳州灵泉寺,为住持。
    就在王安中被贬象州的第二年,即建炎元年(1127年)下半年,吴敏罢相后被移送柳州,也认识了净悟大师觉昕。三人开始有比较频繁的交往。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攻陷扬州,汪伯彦于是被罢免,贬到湖南永州。
    3唱和柳州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这三个背运的“丞相”都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吴敏复任观文殿大学士,为广西 、湖南宣抚使。汪伯彦任池州知州 、江东安抚使。
    王安中也在湖南道州官复左中大夫。
    吴敏 、王安中在各自将赴新任前,于绍兴二年(1132年)春再次来到柳州,由净悟大师安排在河南的水南僧寺下榻。巧合的是,汪伯彦也在将赴新任前,来到柳州拜谒柳宗元。据说,汪伯彦当时是从水路来,一下船就见到了闻讯前来迎接的觉昕。
    三人在柳期间,都由觉昕安排在水南僧寺居住,每天以观书论诗,遨游山水为趣。
    后来,有柳州人熊氏将位于驾鹤山下熊氏园赠给王安中,因此三相便在此基础上修建小桃源胜景,并建起两所茅亭,即“驾鹤书院”和“三相亭”。如今留存于驾鹤山西南麓石壁上的“驾鹤书院”四字也应该是绍兴二年(1132年)王安中所题刻的。
    宋朝,私家讲学论道风气极盛,纷纷“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学之所”,柳州的驾鹤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三人中,王安中是在北宋时期当的宰相,任期也最长。吴敏和汪伯彦都是南宋初年当过几个月的短命宰相。虽然三人在为人为官 多有争议,但显然文才却是在当时闻名一时的。宋朝是个文人当政的朝代,学而优”绝对是仕途的敲门砖。出身豪门的吴敏和出身寒门的汪伯彦都曾官居宰相就很能说明问题。王安中的文才更为宋徽宗所赞赏,仕途曾经平步青云。
    文才让他们在和平年代如鱼得水,但一遇到战争就不行了。
    当金国兵临城下,他们胸中有万千墨水,却没有一条御敌之策,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也摇摆着皇帝的决心。因此,南宋朝廷战事一失利,皇帝往往会迁怒于他们。他们的命运也就很摇摆了。
    虽然三人都是被贬谪之人,但这并不影响到他们响亮的文名。
    当他们同时出现在柳州,其影响可想而知。驾鹤书院落成后,当地官宦名贤及文人墨客都来登临拜访,或畅怀吟诵,或挥毫著文。
    柳州一时文风极盛,并出现了科举考试人才井喷现象。
    其时,曾寓居柳州的文化名人除了以上三位,还有曾几 、吕本中等。他们寓柳的文化影响,后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南宋《龙城图志》有“中朝名士王初寮辈尝避地寓居,耳濡目染,或者耻于为非”这样的教化之说。
    王安中即将离开柳州时,曾写了一首诗《留题柳州甘氏娱文堂》赠给柳州的学子,记录了当时这名 姓甘的学子曾来问学的故事:故人万里隔,存没两难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