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下旬,我第八次下江南。这次江南之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看江南小镇。到江南多次,却很少去小镇,对真正的江南,显然缺乏实在的了解。当然,江南的书院也是我要看的另一个重点。 这一天下午的时候,我们开车到了乌镇。知道乌镇,是因为茅盾。这里是茅盾的故乡。到了乌镇,才知道可以参观的乌镇分东栅和西栅。东栅是老街,西栅新近才建成开放。初来乍到,搞不清东栅与西栅有什么不同,只听人说,西栅要看夜景,灯影里的西栅特别美。我们于是决定,下午看东栅,晚上去看西栅。 乌镇东栅与我们刚刚看过的同里、周庄和锦溪三个古镇一样,街道都是临水而筑,水曲街弯,石条街道,木板铺面,俨然一个小社会,卖什么的都有。秋日的阳光懒懒地照着,如织的游人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恍若旧时代在今天还重演着。走在乌镇的街道上,感觉这是比较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一时刻,会有一种时光很久远的感觉。我们从遥远的北方而来,看同里,进周庄,游锦溪,来乌镇,深入这些传说中的比较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我有一个异常鲜明的感觉,那就是层层深入,愈往外的建筑愈新,然后渐渐旧了下去,随着车子的七拐八绕,最后才到了核心,你会感觉,噢,这里差不多就是原来想象的样子。这些相对保存完好的古镇,外边被一层一层地包裹了百年来不断变化着的建筑外壳。我想起历史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其实古镇与新城也是这样,层累地造成了中国百年来的乡村建筑历史景观。进入这个“层累”的核心,犹如穿越历史的隧道。特别是在晚上,开着车寻找,其感受真有如《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打鱼人一样,层层剥离,重重境界。 在乌镇东栅,我们看到了茅盾故居。细看,原来这里曾是一个书院,叫立志书院。立志书院简介说:“立志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国民初等男学。1904年至1907年茅盾曾在该校就读。1927年淑德女学并入,改名立志完全女学,1937年因抗战而停办。建国后作为乌镇幼儿园,1988年幼儿园迁址新建,桐乡县人民政府将其拨归茅盾故居。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修,做茅盾故居的陈列用房,同年6月开工,历时八个月,投资四十余万元,至翌年2月竣工,1991年7月4日落成开放,1994年8月更名为茅盾纪念馆。” 这个书院不大,约有三进的院落。现在里面陈列着介绍茅盾生平的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手稿、书刊、题字和曾经使用过的用品等实物。据有关介绍,书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书院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了,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扬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尤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院长。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现后街,深有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深为三进。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悬有“茅盾纪念馆”木质匾额,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门穿越过道,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迎面是一个封火墙,门上方砖雕“立志书院”四字。过墙门为又一天井,迎面是两间平房,原为书院的讲堂,上悬“有志竟成”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睿所题。两边门柱有一副抱柱对,乃国学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讲堂正中是周巍峙的题字“文学巨匠茅盾”。下边安放着茅盾右手握笔的半身铜造像。出平房跨进第三进天井,可以看到一座二层楼房,二楼有匾额“云楼”。一楼展厅正中竖立茅盾青年时代造型的汉白玉全身像,系根据茅盾18岁时的照片雕塑。展厅分专题陈列着茅盾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发表作品的文学期刊、著作、手稿、信件、题词等,配以说明文字,较系统地反映了茅盾一生走过的道路和文学业绩。 立志书院第三进天井往西,就通到茅盾先生的故居了。当然,这个参观顺序则是由后院走向前院。沿途可以看到叶圣陶、陈云和邓颖超等人题写的“茅盾故居”匾额或刻石。 立志书院与茅盾故居一东一西,一墙之隔,茅盾当年曾在此读书,想来这个书院对茅盾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