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师代不乏人的情况下,莲池书院的施教方针和方式与同时的宫、私学校乃至其它各省的官办书院迥然有别,其效果自然也就高下相殊了。具体说来,黄彭年之先,详情不甚了知,大约遵照封建正统规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主课,也兼有史论、诗词格律的选修。到黄彭年增设朴学课, 使语言文字学和史学两科上升到与经学同等的地位,使专攻封建道德、伦理的经术和空洞华而无实的学风转向经世济用的实学,因而书院学风一变。到张裕钊、吴汝纶二人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张、吴办学具以科举为非,积极引进新学,特别是吴汝纶更非时流所及,切实力行施教,以“必使博知世变,易其守旧,谓非举中外学术会于一冶, 以陶铸而裁成之,终不能成有用之材”的方针,使书院学风又为之大变。 莲池书院中山水楼台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园内琼楼与各上的奇花珍卉、先秦零售雕刻陪衬着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俨然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因此书院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其中以传说中老木匠以“莲叶托桃”揭露慈禧卖国丑行的传说最为人熟知。 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莲池书院的历史贡献有三:一、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先河。莲池书院的建置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府、州、县学的八股式教学 ,而强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有所就’,提倡新学 ,增设外语、数学、理化课 ,院内生和院外生的自学考试待遇相等。二、培养了大批经世济用的人才。为晚清时代培育了大批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工程、文、史、哲学诸多方面的人才,还编辑出版了许多著作。如《畿辅通志》、《直隶省通志》、《清史稿》、《陶庐文集》、《兰道人面兰谱》等传世之作。三、为保定成为北京文化分中心打下良好基础, 北京的智力、保定的地利这是历史早已形成的特殊关系。清光绪年凡在京师难办的新学 , 就到保定来办。及后来的保定军校、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班、定县平民教育等,都与莲池书院有深远的影响。这在当时,全国各地是不能相比的。 随着旧的教育制度的寿终正寝,辉煌一时的莲池书院也在光绪二十八年(1903)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历经沧桑,古老书院的遗迹今已寥寥,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和少量实物来窥见它曾经的风采了。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漫步长长的碑廊,抚摩班驳的纹络,不由人不凄然:这古老文脉何以得到传承和发扬?同许多文化遗存一样,古莲花池(莲池书院)也在面临着经营上的无奈——人们的旅游意识似乎更大于对文化本身的兴趣。我们期待而且相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终会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