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书院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甘州知府冯祖悦、张掖知县王廷赞创建于南门内街东,以临甘泉,故名。东西长90余丈,南北阔8丈5尺。建大门,讲堂2间,厢房34间及泮池、木桥等。冯自为记。后又建瓦房1座,牌坊2座;院内左翼建三台阁,右翼为爽心亭,游廊9间;南面振兴仓3间;临池栽杨柳400余株。三十二年又添建五云楼、灌书园、锄经堂,及穿廊园门。三十五年再建玩书楼6间以藏书;双苇湖亭5间,厢房5间。知县王廷赞捐银1500两,士绅先后捐银1000两,均发商生息以资膏火。又拨有学田6000亩。另园东及城外官地所栽246株杨柳沙枣亦属书院。有《书院公业考》,详载书院产业收支细目。院长庄学和撰《教孝千字文》作为讲义,以教诸生。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朝末期,书院失修,清朝咸丰年间又遭战火。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湛若水亲笔书写的“甘泉”二字刻石悬嵌门额。是湛若水聚众讲学之地。 明代理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仪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学说。两人虽各立门户,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阳明在国史馆讲学,湛若水与王阳明等人为伍,声望日重,世称“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嘱弟子江学曾等人在九华筹建书院,并修书给地方官员,请予鼎力协助。 弟子们遵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不久竣工,以老师雅号命名为“甘泉书院”,恭候师尊驾临。后来湛若水母亲去世,湛即离京去职三年,赴九华讲学。湛若水讲学时,学生济济一堂,十分兴盛。 甘泉书院书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因位于紫云峰下,故又名紫云书院,与文定书院毗邻,现为岳云中学图书馆所在地。 甘泉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号。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29岁时,拜理学大师陈献章(白沙先生)为师,笃志研究心性之学,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在京都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结识后,遂成至交。 明嘉靖初年(1522年),王阳明曾游南岳并在文定书院讲学。湛若水本相约同游,却迟至1544年才来南岳,此时湛已78岁。南岳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看到紫云峰下的衡岳寺废址四周景色优美,便出资购置田产筑宅,作为休憩讲学之用。这就是甘泉精舍,后人称它为甘泉书院或紫云书院。 湛若水在甘泉精舍与衡阳县学者杨浩,曹凤朝等集当地众多学人讲学两月,讲孟子《可欲之谓善》章,阐述孟子“性善”与朱熹“天理人欲”的哲学,随后又将他所著《心性图说》和《息存箴》两篇文章刻于精舍墙壁。之后写下《游南岳记》,记下畅游南岳时的欢欣心情。1557年,他以91岁高龄,再次游赏南岳,登临祝融峰巅,并重修甘泉书院,写有《重修南岳甘泉书院记》。 甘泉书院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1938年,何炳麟在甘泉书院旧址建《雪霁堂》,以纪念朱(熹)张(栻)游岳。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葺,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甘泉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