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书院,地处河北肥乡县,是以清初的一所义学为基础扩建而成。康熙十九年(1680),于成龙出任保定巡抚,肥乡士绅郝文灿等,遵照于成龙的命令,在肥乡屯子堡建义学一所,置学田百亩,郝文灿自任义学学师。后来郝文灿等又将义学扩建,并请官至兵部督捕侍郎的许三礼题名为漳南书院。康熙三十五年(1696),著名学者颜元在许三礼的三度敦请下,终于应邀主持漳南书院。当时,漳南书院草创未就,仅建成“习讲堂”一处。颜元曾在其中堂书一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幅对联,集中体现了颜元主持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 清代初期,由于常年的战争动乱,冀南漳河中下游一带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礼教丧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康熙年间,农业生产渐渐得到了恢复。此时的满清统治者意识到了教化对王朝稳定的重要性,为了解决既让一般百姓子弟受到教育,政府经费又投入不足的难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地方地主、绅士开办义学。康熙十九年(1680),一代廉吏于成龙出任保定巡抚,广平县屯子堡士绅郝文灿等,遵照于成龙的命令,在该村建义学一所,郝文灿自任义学学师。为了能让学校长期维持下去,郝文灿还置学田百亩,以田赋收入来供给学校的日常开支和学生的住宿、饭食。学校开办十几年后,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品位,郝文灿多方托关系找到了河南林县人、兵部督捕侍郎的许三礼为学校题名为漳南书院,并请他广邀大师来任教。在许三礼的推荐下,著名学者颜元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天主教漳南书院。从此,地处僻壤的漳南书院开始载入史册,并对近代及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其他封建书院不同,漳南书院中的课程设置,在八股之外,又设立许多科目,包括了文科、理科、工科、军事等各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博闻强识,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着力于知识领域的开拓,将传统教育所不屑道、不乐为之形而下者,皆作为漳南书院中的课目,学生当掌握的知识。开了中国新教育之先声。 走进漳南书院,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的确,这样的书院学科的设置是有些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新学的产生始终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那个思想已经很受限制的时代,这样的教育方法就像一股新风吹进了读书人的心田。即使这样的教育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与嘲笑,但这样的举动还是开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先河。 颜元六十二岁时,肥乡的郝文灿,三次长途跋涉到北杨村,聘请他主持漳南书院,诚心感动了颜习斋,他准备在漳南书院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 有意思的是,他在书院大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立了两个学斋,东侧的取名“理学斋”;用于静坐读书和编著他非常反对的程朱礼学;西侧的取名“贴括斋”,用来讲授他深恶痛绝的八股举业。设置这两个学斋,别人都大为惊奇,颜元解释说,此二斋“为我道之敌对,非周孔本学,暂收之以示我道之广,且以应时制,俟积习成,取士之法复古,然后空此二斋。”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手里拿的不仅仅的飘逸着墨香的古人圣贤之书,更学习着射御地理等实践之术,自然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全面发展的好事。而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感怀学者的远大构想时,心中自然变得无限的广大。 当现在的人来到这座充满了教育新风的旧地,并不会感觉到书院里的那种老学究般的迂腐气息。随着这样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推广到了全中国,我们再来看漳南书院,它似乎已经成了一处圣地,新学的圣地,读书人的圣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