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德堂 又称令德书院, 位于山西太原。清光绪九年(1883)山西巡抚张之洞创建。张之洞继任山西巡抚后,针对山西“士气衰微而废其学”、“此时为苦人才不足”的情况,与学使王学庄商议,并会衔入奏,请于太原府署西偏明代晋藩宝贤堂旧址别建精庐,仿阮元学海堂、诂经精舍例,设“令德堂”书院。后因王学庄定忧去官,张之洞又与新任学使吕凤歧悉心规划,在桥头街觅屋开办(今太原市儿童公园),即为当时并州之乡试贡院所在。 学堂创立之初,聘请王轩为首任山长,张子铸、杨笃、杨深秀为协理。1884年,张之洞饬冀宁道详议令德堂章程六条四十二目(载光绪《晋政辑要》卷23,《礼制。学校六》),举凡延请主讲,编立功课,修缮杂支,书籍购置,课卷日记定式刊印,监院教谕,书役斋夫,巡更杂役之责,均议立章程,“以期历久可行”。其生员由提学使从全省各府、州、县选拔。首批共40名,后扩至50人,陆续增至70人,“其后通省人才多出于此”。每人月供给公费银4两,其中上舍生(贡生)为8两。以经史、考据、词卷等科目教士。戊戌变法期间,令德堂肄业生增至120人,院长屠守仁进行教学改制,添设政治事务、农工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等经济日课四门,学生任选一门,以便“广览众参”。要求学生仿照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体裁,每天写日记一二条,定为“日课”。每月完成1本,交协理审阅,评定等级,按等给奖。经史是必修科目,每月“默经”1次,不得少于500字,每月作“策论”1次。据载,1885年乙酉乡试,有文能运用许氏《说文》及史学词章具有根底者皆属令德堂肄业生。 令德堂课士,仍为传统书院规制,所延聘山长、分校都是对经史古学造诣颇深的儒生,如主讲王轩(洪洞人)为同治壬戊进士,幼治三礼,习许氏《说文》,于地理学、金石考订颇有成就;协讲杨笃(乡宁人)为同治甲子举人,精三礼,尤专训古。王、杨均为光绪《山西通志》的主要纂修人;协讲杨深秀(闻喜人)为光绪丁丑进士,治朴学,为后来著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天主教士安怀珍、刘博第等强占为临时教堂,学堂因此停办。其肄业生后来一律转入新设立的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之中学专斋最初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承袭令德堂旧制,而山西大学堂创办人之一谷如墉及教师田应磺、张友桐、董化时等都是令德堂早年之毕业生。 并晋阳书院,两书院可算做山西大学的前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