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书院,位于台北市万华区环河南路二段93号,乃清代台北盆地五座书院之一,目前则是台北市硕果仅存的一座书院建筑,其它四座是: 明志书院 树人书院 登瀛书院 明道书院 清朝统治台湾二百一十二年间(1683-1895),全台所设立的书院,达六十所之多,依设立时间的顺序,台北学海书院,位于第四十三所书院。 道光十六年(1836年)淡水厅同知娄云(浙江山阴人)到任,翌年,议建书院于草店尾祖师庙北畔,未能实行,同年再根据林国栳所捐献在下崁庄的地基,计划兴建,董事为周智仁等人,因为涉及诉讼案件,牵延时日而未完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曹谨(河南河内人,嘉庆十二年解元)由凤山令升淡水同知,按,曹谨任凤山令时,因凤山向来苦旱,曹开九曲塘,引下淡水溪,顺著时令蓄水供水,百姓因此收获谷粮增加数倍,为了感戴其恩德,勒碑纪念,称为“曹工圳”,乃一位励精图治,勤兴教学之官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曹谨捐出薪俸,继续完成娄云未竟之举,所谓“娄云议建,曹谨续成”者是也;之后,凡涉及学海书院兴建之资料,皆一并列出两位淡水同知,为书院所投下时间与心力,用以表彰有功有德者,计前后费时七年,始克完成,最初命名为文甲书院。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巡视台湾,路经艋舺时,题“学海书院”匾额后,才改为现在所称的学海书院;书匾额之同年,曹士桂(云南文山人,道光二年举人)署淡水同知,亲自任学海书院的院长,惟到任才九个月,以积劳成疾,卒于官。 学海书院最著名之院长为陈维英(1811年-1869年),地方人士都尊称他为“陈老师”而不名,他的居所叫做“老师府” (现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四段二三一号,列为第三级古迹,是目前台北市规模最大的古厝),可见他受人之景仰,实非一般之院长可比。 同治三年(1864年),学海书院重修,翌年告竣,重修落成,院长陈维英题挂联一对: 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 海祭于后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 目前这楹联仍高高悬在正厅,乃学海书院之珍贵之历史文物。 日据时代,日人以无人所有而标售其地,高姓族人认为风水佳而且是座优美的古建筑,不希望他被另购拆毁,故承购后改为高姓宗祠,并称有继堂迄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