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由来已久,往往可以包含和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如宋人品茶,就特文化,他们讲究“三点”与“三不点”。所谓“三点”,即是指新茶、甘泉、洁器,可品,天气好,可品,有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可品;所谓“三不点”,即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不品,景色不好,不品,缺乏教养、举止粗鲁者,不共品。 如今的文明高度发达,按道理,今人品茶,应该更为讲究了吧?其实不然,除非是有闲、有钱、又有品的人,才会有这么多讲究,大多数人请客喝茶,一般去茶馆,谈生意、说事情为主,哪有那份闲情逸致坐下来细品?实际上,宋人所讲究的“三点”和“三不点”,也是特指那些居家待客的文人雅士,如果去外面泡茶馆,无论北宋还是南宋,恐怕都没法讲究。为啥?因为根本缺少清幽的喝茶环境,你就是踏破铁鞋也无觅处。 南宋的茶馆是个啥样子? 根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茶馆,如临安的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等等,大致上相当于今天的大排档与歌厅的结合体,又名“歌馆”。喧闹的环境,外加门口迎客的歌女、妓女,是其主要特点,所谓“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是也。你想在南宋的主要大城市找到一家如同今天一些中高档茶馆那样的清幽品茶环境,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我在成都时,经常约朋友去一些社区茶馆喝茶,两三块钱一杯*,一坐大半天也无人赶你走,其环境大概其跟南宋的茶馆差不多,唯一缺少的是,成都的社区茶馆没有歌女作陪,更听不到弦歌而已。这么一比较,就非常具象。至于南宋官员士大夫之间组成的品茶专业团体“汤社”,以及佛教徒的“干人社”等,虽然多有讲究,却跟茶馆扯不上关系,其性质也不算请客,所以,赵炎在此就不罗嗦了。 泡南宋茶馆有哪些潜规则? 一说起“潜规则”三个字,许多人立马会心照不宣起来。在南宋泡茶馆,男性客人基本上也是心照不宣的,女性客人也有,但心态上比男客人要单纯得多。比如,男客走进茶馆,“凡初登门,则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谓之‘点花茶’”。想想,还未坐下来,就得乖乖地花掉数贯,被“强制”消费一杯“点花茶”。 为何是“乖乖地”,而不是拒绝?这就是潜规则。因为这里的“花”,并非*、菊花之类,而是特指歌妓。男客登茶馆的门,非为品茶,在乎“点花”也。另外,还有一条潜规则,就是“支酒”,“登楼甫饮一杯,则先与数贯,谓之‘支酒’”。 一杯什么样的酒,价值数贯?莫非琼浆玉液?当然不是。男客既然已经喝了“点花茶”,就必须再花钱“支酒”。“支”是认同的意思,只有认同了这种潜规则,然后才能“呼唤提卖,随意置宴”,开始“点花”,喝酒吃饭玩乐,无论是“赶趁”(相当于站街女)的,还是茶馆家养的,你得点了才行。 还有“祗应”(服务生)需要厚赏,“扑卖”(点东西)不按市价,若所请歌女在对街,则需花钱雇轿子去请,谓之“过街轿”等等,都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不遵守不成。 如果请客喝茶得花多少钱? 有几个数字要弄清楚,否则没法算。一个是“数贯”到底是几贯?赵炎采取折中的办法(下同),算它五贯好了,约等于五两银子,点花茶和支酒,一个人就是十两,如果外加一个客人,又是十两。二个是请歌女作陪得花多少小费?“置宴”又需要花多少?按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说法,歌女的小费比较随意,客人喜欢则多给,不喜欢就少给,算每人二两吧。一桌饭菜值不了几个钱,十两足够。而跑堂的小费与两个轿夫的脚力钱,分别按500文计算,又是一两五。 第三个是当时的一贯钱值多少人民币?这可参照当时米价或劳动力的工资标准来定。周密生活在宋理宗时期,这段时期关于米价的记载不多,但可以参考度宗初期的米价,车若水说:“台之巾山有塔焉,朔望之夕,群灯环之,光闪半空。问之僧,曰:‘檀越祈福一夕,铜镪三万。’予曰:‘嘻’此三百人一日之粮也!”如此计算,每人每天需100文钱买粮食,以日食一升(约等于今天的一市斤)计,每升25文,也即人民币两块五毛钱。 如果按照劳动力成本来算,有宋三百年中,劳动力的价格大体稳定在每天70--100文之间,也即七块--十块钱之间,《三朝北盟会编》提到工匠日支钱50文,米2升半,算起来也是百余文左右,十块钱一天。那么,一贯(两)是一千文,就等于一百元人民币。 找个计算器按一下,主人加客人,泡茶馆的总开销需要35.5贯,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三千五百五十元。如果不是单请一个客人,而是请一帮客人,那么,在南宋泡茶馆就得要过万的人民币了,哪里还是喝茶,简直比今天的高档会所的消费还要贵嘛。一般平头百姓绝对是喝不起的。(赵炎 中国网专家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