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学者都强调保养身体的重要,认为平日保养得好,便可却病延年;平日不善保养,便易发生疾病,不可能长寿。这种论断,是合乎生理卫生原则的。而保养的具体所在,不外饮食、男女、起居、劳逸以及喜、怒、哀、乐等方面。我们仔细翻检古书有关养生的理论确实不少,但都一致提出“中和”二字做保养身心的指导原则。西汉学者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过:“中者,天下之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他所说的“中和”,便是不“太过”也无“不及”的意思。他在同篇又提出具体保养的方法时说过:“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现在根据他所提出的这些方面,参考其他书籍,总括成三大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关于男女情欲方面的节制。我们祖先,从来便反对早婚。所以“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婚年,是比较合理的制度。结婚以后,又经常提倡“血气方刚,戒之在色”的教育。董仲舒在他所著书里,又曾提出根本的原理和具体的办法:“天地之气,不致盛满,不交阴阳。是故君子甚爱气而游于房,以体天也。气不伤于以盛通,而伤于不时。是故新牡,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气者,以月当新牡之日,而上与天地同节矣。此其大略也。”(《循天之道》)这和他在《通国身》篇所说“治身者,以积精为宝”的原理是一致的。《韩诗外传》卷五也说:“存其精神,以补其中。”都是推本穷源的话。《吕氏春秋·尽数》更进一步提出:“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那么对于天气寒暖,也应加以注意,更值得人们警惕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叙述到房中一事便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由此可见,我们祖先对于男女情欲方面的卫生是极其重视的。 第二,关于饮食起居方面的节制。董仲舒对于这方面,也是十分强调的。他在《循天之道》里说过:“春袭葛,夏居密阴,秋避杀风,冬避重漯,就其和也。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而无常佚居多也。”他同时又引公孙养气之说道:“里藏泰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寒,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这种理论,远在周、秦之际,修辑《吕氏春秋》的学者们,早就提出来说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则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见《重己》篇)又说:“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见《尽数》篇)而《孔子家语》载孔子之言:“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言论,都指出了疾病的根源,值得人们重视。但是古人更注意在饮食方面的调节,它和男女情欲的必须节制,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古人说话常拿“饮食”、“男女”并举。而造字的时候,甘匹为“甚”,更寓有警戒世人对于“饮食之味”、“男女之好”,不宜贪嗜太过的意思。《庄子》所谓:“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戒者过也。”由此可见,日常生活方面的保养方法,首宜从饮食的调节入手,为最不可忽略了。《天隐子·养生》谈到斋戒便说:“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而《保生要录》引青牛道士的话:“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得冻齿,冷热相攻而为患。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这些话,虽方外之士所传,却也是养生秘诀。 第三,关于喜怒哀乐方面的节制。一个人用情太过,也必然损害身体。所以《吕氏春秋·尽数》篇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淮南子·精神训》也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这都指出了用情太过,必然损害身体的原理。董仲舒在《循天之道》中,便提出了一些补救的办法。他说:“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又说:“和乐者,生之外泰也;精神者,生之内充也。外泰不若内充,而况外伤乎?忿恤忧恨者,生之伤也;和说劝善者,生之养也;君子慎小物而无大败也。行中正,声向荣,气意和平,居处虞乐,可谓养生矣。”由此可见,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可用之太偏,更不可用之太过,务必使之合乎中和之道。而平日养生之术,更宜注意经常保持着喜悦和乐的心情,自然不会走入偏激,以致影响身心的健康了。 以上所举,不过条列几点大的养生原则和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从日常生活实际中体会出来,又经过若干时期的经验证明而后取得的结论,是很合乎生理卫生原理的,是接近科学的。它既不同于魏晋以下道家方外之士所谓服药炼丹之说,和一般佛教徒静坐养性的道理,也有天渊之别。这便是我们祖先在静的方面,努力保健的具体方法。至于从动的方面,用锻炼体魄的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将在下节叙述。 ——摘自张舜徽《中国文明的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