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多次拒绝隋唐两代帝王要其为御医的聘请,长期在民间行医,深受人民赞誉,人称“药王菩萨”。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多次拒绝隋唐两代帝王要其为御医的聘请,长期在民间行医,深受人民赞誉,人称“药王菩萨”。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主张医术要“精”,医德要“诚”。著《大医精诚》一文置《备急千金要方》卷首,用心良苦,是学医之人必修课,被世人誉为“医德法典”。文中用“心”九处之多,指明了如何立志为医,为名医,为大医。 “用心精微”,立志为医:“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不得有“至粗至浅之思”,必须“用心精微”,“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恻隐之心”,博爱为民:“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贫贱富贵,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博爱治病。 “深心凄怆”,体恤病人:“一人向隅,满堂不乐,病人苦楚,不离斯须。”不要“偶然治差一病”或小病见效则“自逞俊快,邀射名誉”。要深心凄怆,体恤病人。 “一心赴救”,勿避困难:对待危急重症,“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而“一心赴救”,“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不畏艰险,勿避困难。 “形迹之心”,万不可有:大医之体,“望之俨然,不皎不昧”,询问病情,“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或“道说是非,议论人物”。形迹之心,万不可有。 “蒂芥之心”,切勿存留:对“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怕脏臭,体恤怜悯病人,“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至意深心”,精准治病:“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查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精益求精,否则会“望其生”,实“见其死”。 “专心经略财物”,人神共愤(耻):对待同行要医术相长,“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自“谓天下无双”。以医谋私,贬低自己的形象。 “救苦之心”,成就大医:医技平庸者会草菅人命,庸医杀人。医技精湛、高深,但医德修养差,人格低下,品德恶劣,那就会像“狂人持刀”遗害病人。若能按照《大医精诚》用心修养,“救苦之心”常存,不是“大医”,也是“名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