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交通 >

看过《漕运码头》 寻找漕运遗迹(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
    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意思是说,建筑北京的各种材料都是从河上运来的,主要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北京,无论是元大都,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所需的大量木材和砖石,大多是通过大运河运输。上好的木材来自南方的深山老林,砖石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山东临清土质细腻,烧制技术好又临近运河,那里烧制的砖“不碱、不蚀、击之有声,断之无孔”,成为修建宫殿与城墙的主要材料。
    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是存放当年由漕运运来修建皇城用的木材与砖石的仓库,明朝政府曾在张家湾修建一座城堡,专门用来保护漕运物资,因而它不建在镇子里而建在镇子外,成为“城堡建在镇子外”的特有景观。现在张家湾镇南面,仍有一段古城堡城墙遗存,厚近4米,高7米。
    在明清北京东郊,广渠门外百子湾路南侧,也有一处皇木厂,存放漕运来的贵重木材。永乐四年(1406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木材。他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经辗转运输,最后沿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帝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被称为神木厂。清乾隆皇帝曾特作“神木谣”刻于石碑,立于御碑亭中。20世纪六十年代“神木”及“御碑亭”均完好,后毁于“文革”中。
    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可以说,没有大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北京城,北京城确实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元代漕运的终点码头——积水潭
    从商周时期蓟国、燕国的国都蓟,到辽南京及金中都,都是以莲花池水系为主要水源。但随着岁月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水量却越来越少了。元朝建都时放弃金中都旧址,水源不足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元大都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命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新都寻找水源。郭守敬经反复考证,看中大都西北60里的神山(今昌平凤凰山)下的白浮泉。他提出先引泉水至西山脚下,再循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沿平缓坡降,汇集沿途多条小河、山泉,将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再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入城,汇入积水潭。水再从积水潭东南角流出,经万宁桥(今后门桥)沿皇城东墙流出,东到通州与大运河相通。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采纳了郭守敬的规划。因工程利用了许多旧河道,1293年即告完工。史载“帝(元世祖)还来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
    这一水利工程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元大都的水源,二是漕运。元大都建成后同时面临粮食问题,每年要向外省征收粮食,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通过水运进京,当时只能到达通州。这一水利工程竣工后,南北大运河漕运全线贯通,粮船可直达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成为北方漕运终点码头。
    当时的积水潭面阔水深,汪洋如海,一望无际。漕运给这里带来了商业繁荣,沿海成为百货聚集之地。沿岸建有米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铁器市、柴碳市等,更密布着客栈会馆、酒楼茶肆。白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入夜,游船画舫上则管弦笙箫,吴歌楚舞。积水潭与附近的鼓楼西大街、鼓楼前大街(今地安门大街)成为元大都的商业、娱乐中心,这也符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都原则。
    积水潭繁荣了近一个世纪。明朝建立后,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切断了积水潭的上游,水量大为减少,明成祖朱棣怕漕运入城带来危险,禁止漕船进城,积水潭作为码头被废弃。后来湖面逐步淤塞变小,在湖面最窄处建成德胜桥、银锭桥,将湖一分为三,形成西海、后海、前海,统称什刹海,积水潭则成为西海的专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