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器图谱》中的“舟车”和“灌溉”两门可能系由曾氏《农器谱》中的“车戽”发展而来,而更为可能的是“舟车门”是新添的内容,“灌溉门”才是由曾氏的《农器谱》中的“车戽”发展出来的,因为这里的车更有可能是指翻车的车,而非舟车的车。尽管如此,灌溉门中还是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王祯在“灌溉门”的引言中说,“今特多方搜摘,既述其旧以增新,复随宜以制物。”我们认为,灌溉门中的水栅、水闸、陂塘、水塘,以及浚渠、阴沟等,可能是王祯《农器图谱》新增的内容,因为他们与严格说来的灌溉工具没有关系。也许正是由于增加了这些内容,使王祯觉得以原有的“车戽”不足以概括全部的内容,因此,便改为“灌溉门”。有迹象表明,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水转高车等都是王祯新加内容。 如同旧篇目增加了新内容一样,新篇目中也保留了一些旧内容。如,“臿门”是王书新添的一个篇目,从其中“劐”一节引用《农桑辑要》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但“臿门”中的农具,从形制到功用都与耒耜门相同,特别是其中提到的镵、鐴等,原本为江东犁的一个部件,内容也多取自唐陆龟蒙的《耒耜经》,因此,它可能是从原来曾氏《农器谱》耒耜类分出来并加以补充而成的。另外,“锋”一节提到:“《农书》云:‘无鐴而耕曰耩’。”这里所说的《农书》,不见于现存各农书,因此,也可能就是曾之谨的《农器谱》。[7] “朳杷门”也是王书新添的一个篇目。但从其内容来看,可能大多取自曾氏《农书》。首先,“朳”一节中直接提到“《禾谱》字作戛”一句,这一句可能是王书新添,也可能是沿袭了曾之谨《农器谱》的说法;考虑到《王祯农书》在引用《禾谱》内容时,多用“曾氏农书”或“农书”这一事实,这里提到《禾谱》很有可能是沿袭了曾之谨《农器谱》的说法; 因为曾之谨的《农器谱》乃是其祖父《禾谱》的续作,他在自己有书中不可能称《禾谱》为“农书”或“曾氏农书”,而直接称为《禾谱》;其次,这一门中大多是与稻作有关农具,如耘稻禾用的“耘耙”,平摩种秧泥的“平板”,均泥的“田荡”,辊辗草禾的“辊轴”,插秧用的准绳“秧弹”,叉取禾束用的“杈”,晾晒用的“笐”和“乔扦”,收稻用的“禾钩”、“搭爪”、“禾担”,脱粒用的“连枷”等,符合曾氏《农书》的主旨,《禾谱》是以水稻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农书,这从现存《禾谱》佚文中可以得到反映,作为其补充的《农器谱》自然也应以稻作农具为主,因此,王祯尽管将《农器谱》所提到的各种农器门类都收入到他的《农器图谱》中,但显然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在《农器图谱》中增加了“麰麦门”,专叙北方与麦子收获有关的农具。以此也可证明,原来的《农器谱》是以稻为主;第三,文中称稻为“禾”,符合江西、湖南一带语言特点,和曾氏农书的行文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辊轴”,“辊轴,辊碾草禾轴也。……江淮之间,凡漫种稻田,其草禾齐生并出,则用此辊辗,使草禾俱入泥内,再宿之后,禾乃复出,草则不起。”辊轴的使用与历史上在江淮地区流行的“火耕水耨”一样,巧妙地利用了稻和草对于淹水的不同反映,从而达到除草的目的。东汉应劭解释说:“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稻独长。所谓火耕水耨。”称稻为禾,正是江西、湖南方言的一大特点。已如前述。第四,“笐”一节提到“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更似出自曾之谨的笔下,没有证据证明王祯曾到过湖湘一带,而曾之谨写《农器谱》时的身份正是耒阳县令,这样的语句出现在他的笔下就很自然。实际上,乔扦和笐架在宋代江浙一带也有使用。“浙西刈禾,以高竹叉在水田中,望之如群驼”[8]。楼璹《耕织图诗·登场》有:“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一句,可以为证。王祯既然到过江浙一带,[9]不可能不提到江浙一带的情况。可是王祯《农书》中并没有写到他可能看到的情况,相反却写到了他可能并没有看到的情况,最好的解释就是,王祯可能只是沿用了曾氏的文字,加上一段按语而已。(见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