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发明 >

“木牛流马”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经济史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细者为牛鞅——两辕之间有一条供驾辕者使用的牛肩带;  
    摄者为牛鞦轴——“摄”者,收拢也。可引申为前轮轴的某一个部位逐渐由粗变细(以便安装转向装置),因类似于拴“秋千”的轴,故言“鞦轴”; 
    牛仰双辕——小车前边两侧各设置一根向上微翘的车辕(使用蒲元的“廉仰双辕”更容易理解。廉:边,侧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宋·苏轼《五月十日与吕仲甫等泛湖游北山》:“世人骛朝市,独向溪山廉。”);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提示了车轮的大小。轮转一圈为一步,则车轮周长为一尺半,其直径约半尺; 
    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每辆小车一次可装载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一天行走二十华里,而人并不十分疲劳。 
    搞清了“木牛”,对于“流马”的形制就可约而言之了,因为,“流马”肯定是“木牛”的改进型。大致说来,“流马”与“木牛”的区别有以下几处:一是装粮食的方车厢改成了左右两个长方形的“集装箱”;二是改“木牛”的一条倒“丫”形支撑腿为前后各两条支撑腿(上下坡时都能防止车翻,故车快);三是在小车后部增设了平衡块(后载剋),以便上坡时更容易翘动前轮;四是转向控制机构改为“三脚杠”;五是牛头改成了“象鼻子”。至于轮子是否由四轮改成了两轮或独轮,轮子是否有所增大,《作木牛流马法》中没有交待。笔者倾向于“流马”仍为四轮车。不过,既然范文澜、陈从周、李迪、冯立升等重量级专家一再坚持“流马”为独轮车,其智商也是不容“侮辱”的。因此,关于“流马”是否独轮车,笔者认为可先不忙下结论。 
    顺便说一下“木牛流马”的命名原则。在笔者看来,今人过于拘泥于“牛”和“马”的外形,甚至猜测“木牛流马”为仿生装备,实在是过于缺乏幽默感。毛泽东时代的手扶拖拉机叫“铁牛”,因为它能像牛一样犁地。诸葛亮把四轮车称作“木牛”,因为其载重量大,但走得慢,像牛一样;而称“流马”者,言其快也(与“木牛”相比),像马一样。仅此而已。 
    五、结语 
    笔者并非机械专家,对“木牛”齿轮转向机构及其运行方式的描述不够准确,甚至存在错误,在所难免。但是,采用了齿轮机构以控制转向的“木牛”,“前面有两个仰起的车辕,四个轮子,后部有一条倒‘丫’形支腿”这一形象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木牛”的双辕是否还兼有动力臂的职能以启动“木牛腹内”的杠杆机构,则只能付诸猜测了。而能否破解《蒲元别传》中提到的“双环”究为何物,将是最终解开“木牛之谜”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