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初的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兴旺,并且进入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明成祖即位后,为了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也借此炫耀大明帝国的国威,开始了一连串大规模的海上活动. 从公元1405到公元1433年, 受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领庞大的船队进行远航,写下了人类进行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丽篇章。因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郑和奉成祖之命首次下西洋,统帅都指挥使二人,指挥九十三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船上装载着大量的货物,包括丝绸,瓷器,金银首饰等40多个品种。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长乐,首站到达占城国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苏鲁马、苏门答腊南部旧港、马来半岛西岸的满刺加。在满刺加,船队稍事休整,设立兵营、仓库,储藏贸易货物,而后继续西行,到达锡兰山,绕过印度半岛向北到达葛兰、柯枝,终点站是古里。郑和部分随行船队分成两队,一支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伊朗,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终点是回教圣地麦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达非洲东海岸。 在郑和的七次远航中,每次航行的航程和所到的地方不上同,所到之处,大约在今天的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东北非洲的大小30多个国家,航行10万多里。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次(公元1417-1419)和第六次(公元1421-1422年)远航。这两次远航都横渡印度洋抵达非洲东海岸。有人认为,在郑和之前已经有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航路,可能是商人开辟的。然而这一看法还缺乏可靠的语气。目前有确切记载的横渡印度洋记录,最早的要算郑和船队的航行。收入明人汇编的《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图》)记载有从马尔代夫的马累起,用正西略偏南的航向穿越印度洋,航行15000里,直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这是横渡印度洋的明确记载。 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拜访这个国家的元首,并通过赠送礼物来表达明政府愿意和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邀请东道国的遣使来华。每到一处,郑和和他的船队都会入乡随俗,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进行贸易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珠宝。并把诸如长颈鹿,狮子,鸵鸟和豹子之类的珍稀动物引进了中国。在古印度,这些中国的使者的入乡随俗给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他的第三次远航中,斯里兰卡给当地在当地的一个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为表示感谢,郑和向此教堂捐赠了大量的金银佛像;占城的国王则带了500个骑兵来迎接他的到来,并且把他带回了他的王宫。一路上,当地居民吹着喇叭,夹道欢迎。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 郑和船队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激起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强烈想往。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当时,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刺加的国王和王后都到过我国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们。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国的使臣抵达南京。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护送忽鲁漠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回各自的国家。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沿海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怀念中国友好的使者三宝太监郑和。至今,一些亚、非沿海国家还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在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建立的石碑。 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编辑:秋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