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扳倒井:农耕时代的水之敬畏(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据历史记载,刘秀曾两过方城,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图为方城扳倒井村的汉光武庙。
    
    以光武庙为中心,曾经建有庞大的建筑群,它们共同见证了这里的繁盛。图为午朝门。 
        一代帝王的不灭传奇
    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渴望和敬畏,水井文化始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扳倒井又展示出一种别样的风韵。
    如果有一个字能标出上古时代从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折,或许“井”字有一定的呼声。井从何而来?传说井的功劳属于中国“第一发明家”黄帝。长久以来,后世子孙在这位人文始祖面前过分谦虚,把数不清的发明专利记在他老人家的名下,以至于不少现代学者怀疑黄帝为一称号而非一人。而《吕氏春秋·勿躬篇》和《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伯益作井”,认为井的发明权是伯益先生。
    事实上,早在6000多年前,河姆渡人就打出了华夏大地上的第一口井,当然,这口井以现在的眼光审视无疑是落后的,但在当时它可谓伟大。
    整理甲骨文和先秦典籍,“井”字既有陷阱之意,又有水井之意,甚至包含市井、法律、家乡的代名词。一个井字,描绘出远古狩猎经济时代的文化余韵,也展现出古代定居农耕文化的独特意蕴。
    孔颖达疏:“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此井指的是水井。《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里孟子所说的井,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标准的井田制度。一个水,一个土,农耕文明的两大基本要素一井而概之。广而言之,井成了人居之地的代名词。
    土地是生存之本,井水是生活之基,在几千年的帝国时代中,水井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对躲避追杀的帝王而言,水是复兴的转机;对天旱无收的百姓来说,水是救命的希望。所有的人对水井充满感激,寄托夙愿,一弯幽幽井水,隐藏了太多的情感,而扳倒井则把这种情感注入了柳暗花明的情怀。
    水井本是直中取,扳倒井却是曲中流,中国人总是喜欢在绝处逢生之中体察到冥冥天意,扳倒井无疑是这种情愫最贴切的写照。
    从历史记载来看,光武帝中兴汉室实在是偶然,如果不是例假的捣乱,或许东汉将不复存在,但关键之时,水井为之倾倒,甚至不惜违背地球引力这一人间定律,市井百姓也代代相传,因为这种奇迹有利于证明刘秀血脉之纯正、中兴之正义、师出之有名,这才是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
    对光武帝刘秀感兴趣的人会发现,在这位中兴帝王的戎马一生中,南阳占据了非常显赫的地位。南阳是刘秀集团起家之地,是刘秀集团最初的社会、经济支持的来源,也是一条联结刘秀集团的重要地域纽带。可以说,刘秀集团是以南阳地方豪族集团为核心、融合了其他地方集团的一个政治团体。初始阶段的刘秀集团,完全是由南阳人构成的。而刘秀北逃河北时,也是以地域因素得到了同为南阳人的信都太守任光、渔阳太守彭宠的支持。在刘秀集团功勋最卓著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11人是南阳人,以至于后世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之谣。天子金口玉言,将井水赐为扳倒之水,后人就在扳倒井后建了光武庙,以纪念这位帝王。
    尚存碑文《扳倒井古柏记》中记载:“万民感德,立庙于井后,以志不忘。历代修葺。至明,刻御祭文于石谒,今尚可考。”
    明朝时,扳倒井经过几次修复,上面加盖了井厅,但仍然比较简陋。清康熙年间,进行大规模重修。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扳倒井彻底改换旧貌:亭柱、亭栏全用南阳蒲山青石凿成,亭楼飞檐挑角,秀丽玲珑;木石刻画,工整细腻,四角悬以铁钟铁马,微风一吹叮咚作响,清脆悦耳之声可闻里许。亭南为两方池,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米,池内种植莲藕,每遇盛夏,荷花满池,芳香四溢;池前池后垂柳成行,故有“柳林仙踪”之美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