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撒拉族族称族源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福客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族称 
    撒拉族自称“Salar”(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 
    汉文史籍中有各种不同汉语译音,《天下郡国利病书》作“撒剌”,《新元史·氏族表》为“撒剌儿”《明永乐实录》译“沙剌”,《明宣德实录》称“沙剌族”,《清实录》有“萨拉”、“萨拉儿”、“撒拉尔”等多种异译,《循化志》作“撒喇”。清乾隆以后在官方档案中还用过含有民族歧视意味的称谓,如“撒拉回”、“撒拉回子”、“撒拉番回”等。据十四世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记述,“撒拉”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语组。撒拉语与同语原其它语言和乌兹别克、土库曼、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撒拉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的教义上,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较特殊的一点是撒拉族的宗教意识很强。过去曾有“舍命不舍教”的口号。
    族源
    文字,历代王朝的典籍中也缺乏对撒拉族早期历史的记载。所以,关于撒拉族来源的资料主要依靠流传在本民族的口头传说。据民间传说,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传说撒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塔黑汗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
    族始祖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两人原居住在撒马尔罕地方,他俩在伊斯兰教门中很有威望,因而遭到当地统治者——国王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俩带领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驼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一行人经天山北路进嘉峪关,旋经肃州、甘州、宁夏、秦州(天水)、伏羌(甘谷)、临羌等地辗转来到今夏河县甘家滩。后来,又有40个同情者跟来。追随他们经天山南路进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到达圆珠沟(贵德县境内),有12人留了下来,其余28人在甘家滩与尕勒莽等相遇,便同行进入循化境内。经夕厂沟,越孟达山,攀上乌士斯山。这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便点起火把在山坡寻找,后人就把这山坡叫“奥特贝那赫”(即火坡)。当他们到了街子东面的沙子坡时,天正破晓,后人又称沙子坡为“唐古提”(即天亮了)。在黎明中,他们眺望街子一带,眼见土地肥美,清流纵横,实是一块好地方。下了山坡,见一眼泉水,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一尊。众人喜出望外,试量了水、土与所带故乡的水、土重量一样。于是,这两批人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决定在循化街子地区定居下来。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吸收,发展而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被近年来许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所证实。祖圣尕勒莽、阿合莽的坟墓和抄写本《古兰经》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内。一本土耳其文著作《回族源流考》中记载:“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库曼境内)的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带领本族一百七十户,离开此地东行至西宁附近定居下来。”从其风俗习惯等来看,也可证明撒拉族是从撒马尔罕迁来的。
    一些学者则认为,撒拉族先民是中亚撒马尔罕地方乌古斯人的一支——撒鲁尔人。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将当地各族人民组成“西域亲军”,撒拉族的先民即为“西域亲军”中的“撒儿特”部。其后,成吉思汗于公元1225年至1227年从中亚回军,撒儿特部随军转战,至青海循化地区驻屯。这部分人就是撒拉族人的祖先。也有的学者认为,成吉思汗征服葱岭以西黑海以乐的穆斯林民族之后,强迫他们东迁。这些人东来之后,尤以居甘、宁、夏各地者居多。
    其实,撒拉族的远祖并不在撒马尔罕,而在中国,他们从撒马尔罕东迁,只不过是返回故土而已。据《史集》记载,撒拉族的祖先是乌古斯汗的孙子,塔黑汗的长子,其图腾为山羊。在六至八世纪属于东突厥汗国的《暾欲谷碑》、《阙特勤碑》和《毗加可汗碑》中都提到九姓乌古斯,在属于回鹘汗国的突厥文《磨延啜碑》中,既提到九姓乌古斯,也提到八姓乌古斯。这说明“乌古斯”是氏族部落名称,同时也说明乌古斯与其他突厥部落一样,原来居住在蒙古高原和今新疆地区。成吉思汗征服突厥民族后,撒拉族先民无疑臣服于蒙古,并随蒙古大军西征,抵达中亚撒马尔罕。后来他们又东返故土中国,至青海循化定居。
    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当地的藏族、回族和汉族融合,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现在,撒拉族有韩、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撒拉人称韩姓为根子姓,这说明其它姓都是外族之姓,后来与撒拉人融合为一族的。
    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很相近,周围的回族便成为补充撒拉族人口的主要来源之一。街子沈家村庄的撒拉人就承认自己本是河州(甘肃临夏)迁来的回民,后来成为撒拉族。《循化志》(卷五)记载了从河州迁来的回民,经几代繁衍变成撒拉族的事例。还说:“又有从内地回地迁居工内省,亦为所属。”即从内地迁来撒拉族聚居区的回民,也变成了撒拉族。撒拉族中也吸收了不少汉族的成份。《循化志》(卷四)说,当地汉人“历代既久,一切同土人”。据明朝张雨《边政考》(卷九)记载,到嘉靖年间,撒拉族人口已达“男妇一万名口”,约二千余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