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有的自称“伶”,也有自称“谨”,意思是本地人,而罗城仫佬族大多自称“木冷”,意思是“种田人”。罗城县章罗、大新、中石等地的仫佬族则自称“姆姥”(即“老母”意)。”而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姥”。 仫佬之名,最早见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木娄”实际上就是最早出现的仫佬的先称。明、清以后,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 狑”、“ 狑獠”等名称见载于史册。元以前,仫佬族称往往与“伶”和“僚”并称,而僚族称谓早于汉代已经出现,如:《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是“夷僚”。到晋代就更常见了。到唐、宋时期,分布在今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相接地带的僚族,又出现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称谓。 从上述史料说明,由汉晋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间,僚族被当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活动的地区范围极广,从西南到湖广、极岭南,其中以岭南两广地区为集中。当时,仫佬族先民被包括在古代的僚族的泛称之中。 仫佬族的民族来源,除上述史籍记载之外,还有现在居住在罗城县城内的罗、银、吴、潘、谢等大姓的家谱、碑文及民间传说,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在元朝或明朝期间,先后从湖南、河南、江西、福建、山东、北京等地迁来此间落户,距今已十多二十代人。 由上可见,仫佬族的先祖先民应是本地的土生土长的土著民族衍化而来,它吸收和融化了别的民族,或者同化了别的民族,特别是汉族,还有壮族、客家等,或者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民族,继承姆姥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族规民约,操仫佬族的语言。在徒入外来民族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渗透融合在一起,也促进了仫佬族这一社会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巩固和保存下来本民族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民委识别鉴定,正式定名为仫佬族。 1994年贵州省民委经报请国家民委识别批准,将散居在贵州的凯里、都匀、麻江、福泉、黄平等县的2万多“木佬”人,即史书记载“木娄苗”的后裔,经80年代调查,也承认为“仫佬族”。 1952年7月原罗城县和天河县合并成罗城县,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辖东门、四把、天河、怀群、兼爱、乔善、纳翁、宝坛、黄金、龙岸、桥头、小长安12个乡和东门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