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到石羊古镇赏彝家山寨风光 品纯朴墩厚民俗(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古镇远景
    从云南省大姚县城到石羊古镇,一路上都是锦绣的彝家山寨风光,这多少与我的想象有些出入,我总以为到达石羊是遥不可及的事。
    历史上,石羊被称为白井,与禄丰的黑井遥相呼应。两者后来都成为县城,黑井叫盐兴县,白井叫盐丰县。再后来,由于盐的地位下降,它们就都降为镇了,悄无声息地隐在山间。旧时云南以盐业兴旺发达的地方不少,凡是带“井”字、“盐”字的地名基本都与此相关,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近年来,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消费,旅游业的发展就是重要体现之一,而其中的探幽访古,似乎更受到人们欢迎。正像每个人都喜欢回忆童年一样,一个地方的历史同样具有如此意义。
    黑井以及石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被冷落了若干年后,以新的方式热闹起来,不过它们的盐味已经淡去,感受“盐味”将成人们追求的新主题。在冬天的某个傍晚,我背着沉重的行囊走在石羊的街道上,试图嗅出这片土地深处的“盐味”。
    石羊的历史悠久,据说可源于西汉,当时属越嶲郡。唐代时,此地先置泸南县,后更名为盐泉县,属姚州都督府统辖。天宝战争后归于南诏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设盐丰县。解放后,于1958年并入大姚县,今为县辖镇。
    据说古时姓蒙的人家在此处放羊,有一只羝羊喜欢舔当地的土,于是挖下去,得到了可以提取盐粒的卤水,还挖得一块石头,形状似羊,“石羊”的地名由此而来。
    在旧时,盐是极为重要的商品。石羊因盐而兴,这里产的盐一度销往邻近各地。云南曾经有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但当地深山里的产盐地,因盐而形成的盐运驿道,在历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石羊盐井所产的盐主要靠骡马驮运,并最终形成一条条古骡马盐运驿道。向南,有姚安大道,通大姚、姚安,西出至祥云、宾川。向北,渡金沙江可达永胜、华坪及四川会理等。这里因地处峡谷地带,盐运驿道多用当地产的红石板铺就,如今这些冷落下来的石板路上仍有马蹄印可寻。
    石羊至今还保留着特种制盐装置——晒盐篷,又称枝条架。同时还完好地保留着古代制盐鸡窝灶、筒子锅、古盐井,所有这些都是石羊盐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石羊古建筑较多,但因地处峡谷,历史上水灾、震灾较为频繁,故许多古民居被毁。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几十处,其中最有名的是盐丰县文化馆、布府、吊脚楼。古镇上仍然有风貌完好的龙泉街、绿萝街、宝泉街、象岭街等古街道。
    小镇正在大兴土木,有的人家在新建房屋,有的人家在翻修古旧的老屋。街道上更为忙碌,人们正在加班加点铺石块,是楚雄州到处都有的那种土红色沙石。街面有些乱,但小镇的古意还在,人们的古道热肠还在。我想,若干年后,在小镇中心,一个有着历史深意的探幽怀古之地会呈现出来。
    古镇上的小餐馆里灯光有些昏暗,几个人在喝酒且津津乐道于小镇的美好未来。他们看到是外地游客样子的我,热情招待,并打听我从哪里来,邀请我一起喝几杯,还送我当地的特产,一种饼子和菜合子。小饼是用做月饼的方式生产的日常食品,味道不错,花了不少心思。
    夜晚在小镇住下,很安宁。仔细听,还有极个别留到冬天的秋虫在鸣叫,更添了夜的安静。忽然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才知道是他们下晚自习了,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