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青岩的巴士上,导游给我们播放了电影《寻枪》,正是随着当年姜文在青岩的“寻枪”,这座古镇也逐渐为外人所注意。 穿过南明清街,安广门就呈现在眼前,完全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群落,城门挺立,城墙逶迤,炮台、垛口依可明辨,易守难攻绝然而现。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拾级而上,当地人告诉我,这条路原本也是马帮的行道。 青岩古镇实际上是一座军事城堡,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始建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为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明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领七十二寨、控八番十二司的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一公里的“四只把”坡建青岩土城,形成了今日青岩的雏形。其后百年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也改用石头铺砌,并增建南城门“安广门”,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之势。 虽然没有了昔日重兵的把守,今天要通过城门也非易事。苗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拦路队伍已经吹起了芦笙,唱起了祝酒歌,备好了拦路酒。十二道拦路酒的风俗已经简化,只要抿上几口也可通过,只不过,饮酒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碰盛酒的器皿,否则就要一饮而尽。 穿过安广门便看到一座石牌坊——赵理伦百岁坊,而赵理伦就是出自青岩的贵州首位状元赵以炯的高祖。据介绍,此坊始建于1843年,坊额有“圣旨”二字,雕刻以八仙图为主,坊顶刻有“升平人瑞”四字,值得称道的是,牌坊上的八个石狮子,尾巴朝上、头朝下,人称“下山狮”,这般造型连艺术大师刘海粟也惊叹“实属罕见”。 牌坊旁的店铺已经渐渐多起来,炸豆干的,卖猪蹄的,做牛肉粉的,打银器的……一家挨着一家,完全没有空隙。豆干店的老板招揽我们品尝她的产品,刚从油锅里捞出的豆干还在扑扑作响;银匠坐在门口敲打着首饰,见有客人进来便停下手中的活介绍商品;骑单车的男孩子们互相追逐,看样子是刚刚放学,因为街道不宽,又是蜿蜒曲折逐渐攀升的巷道,追逐更像是在秀车技;老人们则闲适地多,搬个板凳,安坐在街边,看游人们熙熙攘攘,不用分辨谁是谁的风景。 继续前行,现出一所基督教堂,据说这是传入青岩最晚的教派,还引发了让青岩名噪一时的“青岩教案”——《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一起反洋教运动。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节,时任青岩团务总理的赵国澍在贵州巡抚何冠英、提督田兴恕的支持下,率兵斩杀了天主教修士张文澜、陈昌品、罗廷荫和女佣王玛尔大四人,并查抄了大修院内的经书、祭品,捣毁了大修院。不过,迫于压力,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清政府在青岩古镇西门重建了天主教堂,而为纪念赵国澍,后人也修建了赵公专祠。 因为时间紧,青岩书院、赵状元府只匆匆浮掠而过,万寿宫、文昌阁等东西线上的一些景观也未能亲见。沿着平街,接到北街,径直穿到北城门,龙泉寺的香火袅袅徐来,回望时,恰看到始自康熙年间的黄家玫瑰糖,麦芽、糯米、玫瑰花制成这种风味食品,送几颗入口,香甜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