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清同治《扬州府治城图》亮相 有十二座城门(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扬州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
    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扬州老地图》,历数各朝代扬州城市内各类老地图,见证了扬州的城市变迁。
    昨天,有市民致电本报记者,提供家中收藏的清朝后期同治年间扬州城区地图。该图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详细描绘出一片扬州城区景致。
    1
    市民收藏
    清同治《扬州府治城图》
    “这是我一直收藏着的扬州老地图,总觉得扬州古城文化在地图上能找寻到些许痕迹。”昨天上午,市民小杭致电本报记者,提供出自己收藏的清朝同治年间一幅扬州城区地图。“最近在看报纸上挖掘扬州老地图,看看自己收藏的能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历史材料。”
    记者在该市民提供的老地图上看到,该图上方写着“扬州府治城图”,“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一本老扬州市政府出的简易图册里的最后一页。”小杭介绍,“我在朋友的书店里看到后就觉得,这幅地图非常有文化纪念价值,便保存至今,还想用这幅老地图为蓝本,做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手绘地图开发。”
    这幅同治年间的“扬州府治城图”仅为扬州城市的大概轮廓,仔细放大该图便能看到,图片上,对城内古建筑和古街巷都有着详尽的介绍,各扬州老地址、著名风景名胜,地图上也都有具体体现。
    “这幅清代同治年间地图,是距离现在较近的一张城区图,除了将扬州城市内的各街道地点一一进行罗列,最有特色的,是将扬州西北大片风景区(蜀冈)都包括其中,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看后表示,“绘制细致而详尽,街道小巷、城市风貌一一列举,对现在研究整个扬州城区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资料。”
    据悉,扬州城从明末清初开始,就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清朝的扬州城市城区(新城旧城总体)范围,就是从现在的西至淮海路,东至泰州路,南至南通路,北至盐阜路。而新城旧城之间,以小秦淮河为界区分。
    2
    建筑名胜
    旧城包含江都、甘泉两衙门
    这幅清朝同治年间的扬州府治城图上可以看到,该图主要以线条勾勒划分,划出块状城内巷道。其中一些景点地标性建筑,比如“四望亭”、“扬州府署”、“天宁寺”等,还画出了简易图案,让人一目了然。“该图提供了很详细的扬州地标信息,通过城里古建筑情况能看当今古建筑的遗存,有很多新的发现。”
    “从扬州旧城先看起,‘西方寺’这一地址现在依旧还在,就是现在扬州八怪纪念馆的地址所在处。”韦明铧指出,地图上能看到的不少老地址,目前早已不复存在。“地图上的‘县学’,也就是原西门街小学所在地。不过可惜的是,现在‘县学’遗址早已经没有。”向西有“昭忠寺公祠”,但目前该祠也已无任何痕迹。“‘府学’就是现在文昌阁旁政协所在地,府学的建筑目前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政协大院内至今还保留着的一座府学的石碑。”
    通过地图的描绘和记载发现,清朝后期,扬州旧城内出现了江都和甘泉两个县衙门。“府学西面有一个‘江都县衙’,这里就是现在的广陵区政府所在地,不过依旧只剩下遗址,却看不见当年的丝毫痕迹。”对此,韦明铧略表遗憾,“扬州旧城内,‘甘泉县府’(原邗江县老公安局所在地),现在也仅存一个门厅孤独矗立,百年时间,见证城市变迁及沧桑。”
    旧城往西,“城隍庙”“禹王庙”在地图上赫然标出。“现在两处都不存在,只能看到当年门口的老银杏树依旧存在(现在汶河小学门口)。”老地图上,“石塔寺”标注明显,现在也依旧能在马路中央看到石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都天行宫、关帝庙、卞公祠……这些建筑早已在城市改变中不复存在。“扬州旧城面目变化较大,不少当时具有文化内涵和由来的地名有所改变。”在扬州文化学者看来,尽管如此,旧城内多处重要行政机关的设立,再次证明了,旧城是清扬州政府的政治文化中心。
    3
    街巷变迁
    扬州曾有东岳庙、乌衣巷
    这幅清晚期的老地图上,古街老巷名字一一标注,详尽之极,足以能见得当时扬州古城的传统保留。在地图上记者欣喜发现,一些外地极为著名的建筑和古巷名字,在扬州竟也曾存在过。
    “东岳庙在北京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观。但是扬州旧城地图上从北看起,‘东岳庙’(现是广陵区公安局所在地址)也明显标出,民间甚至还有不少老扬州知道‘东岳庙’,尽管它早已不复存在。”韦明铧再次举例道,“人们都知道南京夫子庙‘乌衣巷’很著名,其实在扬州也有,不过现在依旧再难寻觅。”在文化学者眼中,扬州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少消失了的具有传统意义的标志性地方,都极为遗憾。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还有不少巷名经过市民世代口传而被误流传下。“‘糙米巷’其实原名为‘曹李巷’,原本是纪念隋末唐初扬州著名的学者曹宪、李善,而以此命名。”韦明铧介绍,“但是民间以讹传讹,被误传为‘糙米巷’。近几年来,扬州地名委员会拨乱反正,终于恢复了‘曹李巷’的名称。”
    除了“大儒坊”,记者在该地图上还看到,“正仪巷”也是为了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而命名,所幸的是,至今该巷依旧存在。曾经在清朝繁华一时的“三元巷”后被改造成今日的文昌路,至今在文昌路旁也竖立着一个标志牌,上面介绍,宋代扬州曾出现过3个状元,该巷因此得名。
    4
    新城史料
    景点巷名多与运河有关
    以小秦淮河为界,新旧两城以此相隔。新城内各街道古巷、城内状况也是一览无遗。记者通过新城旧城的地图对比发现,新城内景点巷名多与运河有关。
    “准提寺是明朝的治水机关,现在变为民间收藏品交流中心,目前依旧保存。”韦明铧介绍,“广储仓本身是运河边上储存粮食的重要粮仓,至今并无保留;二郎庙是纪念隋朝治水的一位官员,因为此处离运河极近,希望这位官员能够保佑运河水道的畅通,以此命名;大草巷,原本也是运河边存储粮草的地方;盐义仓则是盐商用来救济当时破产上任时的一个公益慈善机构……”
    沿着地图一路向下,琼花观为汉代就存在的后土祠,至今依旧扬州最主要的名胜古迹;广陵路上的梅花书院,是扬州仅存古代书院的遗址,保存尚好。在这幅清代地图上,扬州的著名园林“何园”却并没有标出。“何园在光绪年间所造,因此地图上并无考证。”
    最让人兴奋的是,新城内南河下一带历史老街上重要建筑大多还在,包括岭南会所、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湖北会馆等均一一标出。尽管安徽会馆、江西会馆大部分已经不存,但是遗址依稀还能辨认。“这些历史地图材料,为今天开辟南河下一带老街区,保护老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5
    城门变迁
    清代扬州就有十二城门
    这幅清代扬州府治城图,不仅详细勾勒了扬州城区的具体面貌,详细入微到一街一巷,更重要的是,扬州十二处城门的绘制,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扬州城门变迁极为复杂,该图详细记录了清朝同治年间扬州城的城门状况。”韦明铧指出,“这些城门其实扬州百姓个个熟悉,但大家都只了解坊间说法,却并不知道正式名称。”韦明铧坦言,“这幅地图,还将扬州古老城门正式名称,得以记录和传承。
    “百姓口中经常提到‘龙头关’,它的正式名称叫‘挹江门’;‘安江水关’就是现在‘南门遗址’所在处;现在的‘西门’,(即京华大酒店西面站台)古代正式名称为‘通泗门’;附中向北有一座桥,这座桥被市民称为‘北门桥’,其实应该叫‘镇淮门’;旧城最北面的门是‘拱宸门’,在天宁寺还有‘广储门’,再往东就是现在的‘便益门’。”韦明铧一一列举,它们都是被市民遗忘了的正式名称。
    “原本在现在的便益门是没有城门的,但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出行非常不便,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同治期间的清政府,便特意开了此门。”韦明铧介绍,“足以看出当时统治者也有着‘以民为本’的治理之道。”
    此外,在地图上,“便门”就是现在的徐凝门,东关街东头的城门,就是当时的“利津门”。“这些年来,我市对市区内城门的改造,包括南门遗址、西门遗址、北门遗址,包括近年来修复的东关城门,通过这些城门修复和考证,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了解清代扬州城的规模。而这些珍贵的地图资料,则是给我们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记者 薛舒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